生产率指数是什么意思 (一)

贡献者回答劳动生产率水平变动程度的相对指标。是两个不同时期劳动生产率指标的比值。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两大类。个体指数表明劳动者生产同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程度,用两个时期的劳动生产率的实物量指标对比。其计算公式为名词解释:式中名词解释:Q1、Q0分别代表报告期和基期的产品产量;T1、T0分别代表报告期和基期的劳动消耗量。总指数表明劳动者生产不同类产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综合变动程度,用两个时期的劳动生产率的价值指标对比计算。其计算公式为名词解释:
式中名词解释:Pn代表各种产品的不变价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名词解释 (二)
贡献者回答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改变其形状、性质或位置的过程。
生产力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能力,具有自然属性。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的生产关系直接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经济关系,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具有社会属性。
商品与货币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求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有社会属性。具体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形式上的耗费,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私人劳动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私人性质,生产者自己拥有生产资料;社会劳动则指商品生产者在社会分工体系中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每个生产者的劳动都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质。两者之间的矛盾是商品经济中的基本矛盾。
商品拜物教性质
商品拜物教性质是指商品所具有的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虚幻为物与物关系的性质。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或能力,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商品价值量的降低。
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游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等职能。价值尺度是指货币作为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贮藏手段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可以被贮藏的职能;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付税、租金、利息、工资等职能;世界货币则是指货币用于国际间的商品交换。
货币流通量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遵循货币流通量规律。通货膨胀是指纸币的供给量大于流通中的需求量,导致纸币贬值、商品价格上涨、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的现象;通货紧缩则是指纸币发行量小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需求量,导致纸币升值、商品价格下降、物价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方式;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市场机制与价值规律
市场机制指市场经济中通过供求和价格变动、市场竞争、风险约束等途径,来调节经济运行和实现资源配置的作用过程,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不同商品的交换按照等价原则进行。
市场体系、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
市场体系指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各级各类市场的总和;市场秩序指市场运行中必须遵循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的总称;市场规则指国家为了保证市场有序运行所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法律、法规、契约和公约等。
农业劳动生产率名词解释 (三)
贡献者回答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单位劳动力所创造的农产品产量。其相关解释如下:
1、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单位劳动力能够生产更多的农产品,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它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2、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科技进步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种植密度、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从而降低单位劳动力所需的投入。农业机械化也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3、农业机械化可以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提高劳动效率,减少人力成本。此外,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农田水利建设也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合理规划农田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灌溉条件,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都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农业劳动的重要性
1、农业劳动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还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农业劳动是保障人类食物安全的基础。
2、农业劳动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地利用土地、水资源和生物资源,能够促进土壤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通过采取科学的农业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农业劳动对促进经济发展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还是广大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通过农业劳动,农民可以获得经济收益,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劳动还为食品加工、农业机械等相关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国民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名词解释:农业 (四)
贡献者回答农业(Agriculture)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
农业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产业部门,是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的部门,它是通过培育动植物产品从而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利用土地资源进行种植生产的部门是种植业,利用土地上水域空间进行水产养殖的是水产业,又叫渔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采伐林木的部门,是林业,利用土地资源培育或者直接利用草地发展畜牧的是畜牧业。对这些产品进行小规模加工或者制作的是副业,它们都是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对这些景观或者所在地域资源进行开发并展示的是观光农业,又称休闲农业,这是新时期随着人们的业余时间富余而产生的新型农业形式。
广义农业是指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包括生产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农作物的生产活动。
农业分布范围十分辽阔。地球表面除两极和沙漠外,几乎都可用于农业生产。在近1.31亿平方公里的实际陆地面积中,约11%是可耕地和多年生作物地,24%是草原和牧场,31%是森林和林地。海洋和内陆水域则是水产业生产的场所。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很不平衡。可耕地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经济发达国家为0.56公顷,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仅为0.22公顷,其中亚洲仅0.16公顷(1984年)。森林以欧洲和拉丁美洲的分布面积较大;草原面积则非洲居首位,亚洲其次;其中不同国家、地区之间也有很大差异。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是高度的商业化、资本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工厂化、知识化、社会化、国际化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分类
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农业可分为原始农业、古代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近代农业指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向机械化农具转变、由劳动者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转变、由自给自足的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的农业。现代农业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现代生产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农业的根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长繁育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产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不便运输和储藏,单位产品的价值较低。
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农作物类型和作物栽培制度都不相同,从一年三季、一年二季到一年一季,区域间差异十分显著。按地理、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的不同,可分为热带农业、亚热带农业、温带农业和寒温带农业;从东南沿海到西北高原,随着自然条件和资源类型的变化,又可分为农区农业、半农半牧区农业和牧区农业。农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都要受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
现代农业:
精准农业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它分别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
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在生产中完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畜禽饲料添加剂,而采用有机肥满足作物营养需求的种植业,或采用有机饲料满足畜禽营养需求的养殖业。有机农业与农业相比较,有以下特点:(一)可向社会提供无污染、好口味、食用安全的环保食品,有利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不担心食物有害,减少疾病发生。(二)可以减轻环境污染,有利恢复生态平衡。(三)有利提高中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增加外汇收入。(四)有利于增加农村就业、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中国有机农业的发展起始于八十年代,1984年中国农业大学开始进行生态农业和有机食品的研究和开发,1988年国家环保局南京环科所开始进行有机食品的科研工作,并成为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的会员。1994年10月国家环保局正式成立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中国的有机食品开发才走向正规化。中国各地发展了众多的有机食品基地,在东北三省及云南、江西等一些偏远山区有机农业发展得比较快,近几年来已有许多外贸公司联合生产基地进行了多种产品的开发,如有机豆类、花生、茶叶、葵花子、蜂蜜等。绝大部分有机食品已出口到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
前景:从总体情况来看,中国有机食品的生产仍处于起步阶段,生产规模较小,且基本上都是面向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几乎为零。在中国发展有机农业有着众多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在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常新、农牧结合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也是有机农业的精髓。有机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依靠现代的科学知识,在生物学、生态学、土壤学科学原理指导下对传统农业反思后的新的运用。其次中国有其地域优势,农业生态景观多样,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尽管中国农业主体仍是常规农业依赖于大量化学品,但仍有许多地方,多集中在偏远山区或贫困地区,农民很少或完全不用化肥农药,这也为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基础。第三,有机农业的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一种产业,中国农村劳动力众多,这有利于有机食品发展.同时也可以解决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第四,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脚步的临近,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会受到绿色非贸易壁垒的限制,有机食品的发展能与国际接轨,可以开拓国际市场。同时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环境意识的增强,有机食品的国内市场在近几年内将有较大发展,因此有机食品在国内外都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内也出现了一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机食品生产资料,比如武夷菌素(山东潍坊万胜生物农药有限公司生产)供应2008年奥运会代表团的食品安全。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云律目网推荐的方法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