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事件是指一系列非法生产、销售含有超标重金属铬的空心胶囊的案件。这些胶囊由不法厂商使用工业明胶等非食品原料制成,因铬含量严重超标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甚至具有致癌风险。该事件首次大规模曝光于2012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揭露了部分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再制成药用胶囊的惊人内幕。此后,多地相继查处类似案件,毒胶囊事件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引发了社会对药品安全问题的广泛担忧。
什么是毒胶囊事件 (一)

贡献者回答毒胶囊事件是指2012年发生的一起严重药品安全问题: 事件起因:部分明胶厂商为了降低成本,竟然使用皮革下脚料来制造药用胶囊。
涉及药品:这次事件中有9个药厂生产的13批次药品被曝出使用了这些有问题的胶囊,其中包括海外制药、四川蜀中、修正药业、通化金马等知名药企。
危害程度:这些胶囊中的致癌物质铬严重超标,最高甚至达到了90倍!这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后续处理:事件曝光后,相关部门立即对行业进行了整顿,以确保药用辅料的安全。同时,也提醒消费者在购买药品时要更加注意,选择安全系数高的企业和产品。 这起事件可真是让人心惊胆战,希望以后这样的问题能越来越少,让大家都能用上放心药!
鲁内·雅尔斯泰因事件详情 (二)
贡献者回答药品安全关乎生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2012年国务院出台《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强调企业需坚持安全第一,严格监管,确保药品质量。胶囊作为保护药品的重要辅料,其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在浙江省新昌县的儒岙镇,被誉为胶囊之乡,有众多药用胶囊生产企业,产量巨大,占全国产量的三分之一。 调查发现,新昌县的胶囊市场存在价格差异,同种胶囊价格差距悬殊,高的每万粒可达上百元,低的仅四五十元。其中,新昌县卓康胶囊有限公司的销售经理透露,价格差异主要源于原料明胶,特别是用作胶囊的明胶。当地白袋子包装的明胶价格低廉,来源神秘,且与河北、江西等地的皮革废料有关。
调查团队经过长达半年的追踪,发现河北学洋明胶蛋白厂使用价格低廉的“蓝皮”原料制造工业明胶,这种明胶被用于药用胶囊生产,而这种“蓝皮”实际上是皮革废料,铬含量可能超标。在河北,调查者亲眼目睹了工业明胶的制作过程,包括使用皮革下脚料,以及随后的包装和销售,明令禁止的工业废料被用于药用胶囊的制作。 新昌县的某些胶囊厂使用这种工业明胶,其中重金属铬含量严重超标,有的甚至超出国家标准限量值数十倍。这不仅影响了药品质量,还威胁到消费者健康。调查人员在多地对药厂生产的胶囊药品进行了检测,结果令人震惊,有多批次药品的重金属铬含量严重超标。
这一事件揭示了药品生产环节中的安全隐患,呼吁相关监管部门加强监管,严格执行药品标准,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扩展资料
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修正药业等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针对此事件,2012年4月21日,卫生部要求毒胶囊企业所有胶囊药停用, 药用胶囊接受审批检验。2012年4月22日,公安部通报,经调查,公安机关已立案7起,依法逮捕犯罪嫌疑人9名,刑事拘留45人。
毒胶囊事件始末 (三)
贡献者回答2012年4月15日,媒体曝光了数十家药用胶囊生产企业用工业明胶生产药用空心胶囊,并销往全国多省市,涉及总数一千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三分之一。 毒胶囊事件一经曝光,震惊全国。
毒胶囊事件始末,2012年4月15日央视播出《胶囊里的秘密》,曝光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
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经检测,9家药厂13个批次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最高超标90倍。“毒胶囊”事件就此引爆。
“毒胶囊”这三个触目惊心的字眼,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再次震惊了世人。
时至今日,“毒胶囊”事件仍在持续发酵,从生产到销售再到监管,从成本到管理再到检测,从道德到法治再到赔偿……人们心中仍有太多的问号。而审视整个事件乃至事件发生的大环境,还有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比如,“毒胶囊”出现的真正根源在哪里?如何预防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显示,根据记者的调查,发现作为国家明令禁止用于食品药品原料的工业明胶,被大量地用于药物胶囊的生产。一些知名药企均登上了黑名单!公安部门已经对被曝光企业展开调查,但“皮革明胶”的食品污染链到底有多长,都流向了哪里?期望监管部门以负责任的态度,给公众准确的答案,并拿出铁腕的打击力度,捍卫公众的健康。
食用明胶广泛用于果冻、酸奶、冰淇淋、糖果类、肉皮冻等,以便使食物成型,那会不会有不法企业使用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呢?按相关权威专家的说法,破皮鞋被做成工业明胶加入老酸奶和果冻,“不排除这样的可能”,而且“一般情况下不好鉴别”,但专家们同时也表示,“一公斤的酸奶里面大概是要加不超过5分钱的食用明胶,如果把食用明胶换成工业明胶能省4分钱。”,“大品牌企业不太会为了微利,冒险用工业明胶代替食用明胶。”
中国2011年生产的合格明胶为5万吨左右,市场缺口为1万吨,权威专家的解读为,“意思是说应该是80%的食品用的是食用明胶,有20%产品有可能会用到非食用的明胶。”这给食品药品中工业明胶的存在造成了空间。问题是,这20%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流去了哪里?
一、2014毒胶囊事件
2014年9月1日宁海检察院通报了一起非法生产“毒胶囊”的案件,短短5个月,对外出售了高达9000万粒。因涉嫌有毒有害食品,11人被宁海检察院批准逮捕。
2014毒胶囊事件,56岁的潘某是新昌县儒岙镇人。之前,他曾在台州临海一家药业公司上班,从事的就是胶囊生产。谁承想,公司经营不善,连员工的工资也发不出来了。
潘某当时也被欠了1万多元的工资。由于公司老板实在是无钱支付,潘某就提出了拿厂里的设备抵。最终,公司老板也答应了。潘某就用1万多元的工资,抵来了一整套生产空心胶囊的设备。没了工作,就没有收入。由于潘某本身就是生产胶囊的行家,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考虑了熟悉销路、利润可观等因素,他在明知违法的情况下,还是下决心开始单干,生产、销售胶囊。
2014年2月,潘某在宁海县深甽镇租下四间厂房。缺少工人,他就想到了在新昌的老乡。当初“毒胶囊”事件爆发后,新昌当地关闭了众多违规违法的药厂,很多人也因此丢掉了工作。
正是这个原因,潘某很快在新昌雇用了章某等10名老乡。机器、厂房、人员都到齐了,潘某随即开始投产。
潘某在生产空心胶囊过程中使用“工业明胶”。经过“打胶”、“排胶”、“切胶”、“次品挑拣、成品包装”四道程序,潘某将生产出来的空心胶囊卖给了王某甲、官某、章某、王某乙。
2014年7月22日,因被群众举报,宁海县公安局和宁海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执法,对该窝点进行了现场查处。
当时,宁海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查扣了空心胶囊成品6箱、空心胶囊半成品102.9公斤、空心胶囊边角料724公斤、空心胶囊回料13袋、明胶50袋、食品添加剂着色剂1箱、制胶囊设备等。
毒胶囊事件始末,潘某和现场作业的工人共10人被警方当场抓获。次日,负责运输“工业明胶”和“空心胶囊”的朱某被警方抓获归案。
2012年5月化学事件 (四)
贡献者回答“毒胶囊”突袭通化金马
坑爹指数:★★★★
事件回顾:今年4月15日,央视的《胶囊里的秘密》曝出部分药企生产的胶囊存在铬超标,通化金马即为其中之一;卫生部4月21日发布通知,要求召回铬超标药用胶囊事件相关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检验不合格批次药品;5月2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通报铬超标胶囊剂药品抽检结果,通化金马有三种胶囊产品存在铬超标问题。
事件影响:毒胶囊事件刚一爆发,作为胶囊重要使用企业的通化金马即遭遇二级市场投资者的抛弃,在4月16日~4月20日的5个交易日中,通化金马4次收跌,4月23日又大跌9.92%。更麻烦的是,公司业绩因毒胶囊事件备受打击,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仅为300万元,同比大降83.51%。
振东制药遭遇公开谴责
坑爹指数:★★★☆
事件回顾:5月25日深交所作出纪律处分决定,对存在关联方资金占用严重违规行为的山西振东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及其董事长、实际控制人李安平给予公开谴责的处分,这是创业板市场第一起被公开谴责的案例。
事件影响:受到遭深交所公开谴责影响,创业板振东制药5月28日大跌6.65%,在这起创业板首例公开谴责案中,包括融通基金、中船重工财务公司、中国一拖财务公司在内的数家机构投资者不幸“踩雷”。尽管此后在7月份实施了“10转10派3元”的高转送方案,但该股在6月~7月间仍大跌19.8%。
比亚迪电动车燃烧惨案
坑爹指数:★★★★☆
事件回顾:5月26日,一日产GTR跑车,在深圳与同方向行驶的两辆的士发生碰撞,事故造成了纯电动车比亚迪E6的士起火燃烧,三人罹难,此事引发舆论对比亚迪电动车安全性的全面质疑。
事件影响:正当比亚迪汽车业务陷入全行业调整而殚精竭虑的时候,比亚迪E6起火燃烧一事无疑成为市场质疑比亚迪经营的又一利器,5月28日开盘便直奔跌停,虽然当日最终仅收跌2.58%,但比亚迪股价暴跌的趋势已不可遏制,6月1日~7月31日期间比亚迪股价累积跌幅达42.28%。
双汇发展再陷“蛆虫门”
坑爹指数:★★☆
事件回顾:2011年遭遇瘦肉精事件的双汇发展今年再爆出质量问题,5月27日,有消费者声称双汇肋排飞水后出蛆虫,28日相关新闻被大量转载,29日双汇发表声明,否认了“蛆虫”事件。实际上,除了这一事件外,福州、江西、郑州等地均在今年爆出从双汇发展产品中发现蛆虫的消息。
事件影响:相对于去年瘦肉精事件爆发时连遭三个跌停板的惨状,已经具备一定“抵抗力”的投资者对双汇发展遭遇“蛆虫门”似乎淡定了许多,在5月28日~31日期间,双汇发展的累积跌幅只有1.19%,不过随着越来越多食品质量问题指向双汇发展,双汇发展的股价终于在8月底出现急剧下滑,截至昨日收盘,双汇发展股价今年已累积下跌19.6%。
相信关于2012年毒胶囊事件经过的知识,你都汲取了不少,也知道在面临类似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如果还想了解其他信息,欢迎点击云律目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