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脚病,一种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足部的皮肤变黑并伴随各种不适。这并非单一的病症,而是有多种成因。一方面,黑脚病可能因缺乏烟酸引起,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粗糙,并伴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症状。另一方面,在某些地区,如我国台湾的某些县市,黑脚病则是由于饮用水中砷含量过高导致的慢性砷中毒,表现为足趾的自发性坏死。此外,黑脚病还可能指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无论何种成因,黑脚病都需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黑脚病的介绍 (一)

贡献者回答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 Arsenism)简称地砷病,是一种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是长期饮用含砷量过高的天然水而引起的一种地方病。我国台湾省西南部一些沿海地区,泉水中的含砷量高达1.82mg/L。新疆奎屯砷中毒地区有的自流井中含砷量为0.6mg/L,均有本病流行。由于外环境中砷含量过高,居民长期摄入过量的砷,导致人体慢性蓄积性中毒的一种新的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分为饮水型和燃煤型。该病的发生是由于居住在高砷地区的人群长期经饮水、空气、和食物摄入过量砷所致。砷中毒不仅可引起常见的皮肤损害、周围神经损伤、肝坏死和心血管疾病等,更为严重的是可导致皮肤癌和多种内脏癌。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此病重点防治的地方病。国外有印度、孟加拉、智利、阿根廷等20余个国家报道有饮水砷中毒,尤其在孟加拉和印度一些地区,砷中毒严重流行。目前饮水砷标准为0.05mg/l。我国台湾省嘉义县和台南县,1968年发现饮水型慢性砷中毒(乌脚病),涉及大约15万人。我国大陆自80年代初在新疆发现饮水砷中毒以后,在内蒙、山西发现了严重的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此后在贵州又发现了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据估计病区人口已达数百万人,地砷病患者已发现17000余人。地方性砷中毒还未被更多人了解,病情也不完全清楚。地方性砷中毒的防治在较多方面和地方性氟中毒有相似之处,对饮水型砷中毒采取改水和理化处理。对于燃煤污染型砷中毒采取改炉灶。
英国首次发现——史上最顽固的致癌物质,约1.5亿人受到生命威胁 (二)
贡献者回答英国的研究并未首次发现所谓的“史上最顽固的致癌物质”,而是揭示了饮用水中的砷作为致癌物质具有很长的潜伏期。以下是关于砷作为致癌物质的相关要点:
砷的致癌性:
砷是一种无机元素,在许多国家的地下水中自然存在。长期饮用砷污染的水会增加患癌风险,特别是肺、膀胱和肾癌。
砷的潜伏期:
砷污染导致的癌症具有很长的潜伏期,高砷暴露结束40年后仍可能显示癌症增加的证据。高风险暴露开始后10年左右,癌症的死亡率开始上升,即使在暴露减少后20年,癌症发生率仍可能保持在较高水平。
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砷中毒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涉及多个国家,包括印度、孟加拉、智利、阿根廷、中国等。在中国,新疆、内蒙古、贵州、山西等地发现了严重的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和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
砷中毒的预防和治疗:
预防方法包括切断砷源、减少砷吸收,如停饮高砷水、停烧高砷煤。治疗方法包括促进体内毒物排出,采用驱砷治疗,以及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保护肝脏功能。
针对晚期癌症的治疗:
在砷中毒导致晚期癌症的情况下,新一代免疫疗法如PD1免疫治疗法成为治疗手段之一。PD1免疫疗法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抵御癌症,提供了一种针对癌症的新途径。
综上所述,砷作为致癌物质具有很长的潜伏期,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身处高发地区的人群应提升对砷对健康影响的认识,参与疾病筛查,减少接触砷源,以降低患癌风险。
地方性砷中毒的类型有哪些 (三)
贡献者回答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知高砷水源所形成的砷中毒病区主要分布在美洲和亚洲,智利是最早发现的病区,近年来孟加拉、印度和中国发现的病区病情最重、面积最大、受危害人口最多。那么地方性砷中毒的类型有哪些呢重金属中毒的危害有哪些呢下面裕祥安全网就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这些中毒急救知识。
地方性砷中毒类型
我国地方性砷中毒主要分为饮水型与燃煤污染型。饮水型砷中毒病区是居民长期饮用含砷量较高的水而引起的慢性砷中毒,台湾、新疆、内蒙、山西病区均属此类型。 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发生的原因为当地居民使用高砷煤做饭取暖,玉米、辣椒等放于炉灶上层烘烤,炉灶无烟囱,使食物受到室内煤烟污染,居民通过食入与吸入途径摄取大量的砷。
地方性砷中毒的发病机制
(1)五价砷化物在体内转变成三阶砷后,三阶砷化物极易与硫基结合,从而引起含硫基的酶、辅酶和蛋白质生物活性及功能改变,导致相应的代谢功能障碍。
(2)无机砷化物代谢的中间产物三阶甲基砷酸,有很强的细胞毒性,抑制机体内某些氧化还原酶的活性,诱发机体高氧化的应激状态,导致组织细胞氧化损伤。
(3)砷进入血液循环后,可直接损害毛细血管,引起通透性改变。砷的损害作用还包括导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引起信号转导、细胞周期调控与基因表达改变;甚至诱导细胞凋亡等。
就是裕祥安全网给大家介绍的地方性砷中毒的类型有哪些,想要了解更多与此有关的知识请多多关注我们的裕祥安全网。
煤中有害元素洗选迁移的环境效应 (四)
贡献者回答煤中有害元素通过洗选释放到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会污染地表水、地下水、大气,也会降低土壤质量,进而危及生态环境平衡及人体健康。有害元素在水-土壤-生态环境系统中迁移富集的能力以及对表生环境的污染程度,受元素本身地球化学特性及表生环境介质性质等因素的控制。由本章前面的分析可知,煤中有害元素在洗选过程中主要向中煤、煤泥(尾煤)、煤矸石及洗后水中迁移富集,因而对这些洗选产物的处置及深加工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1.煤和煤泥中有害元素富集的环境效应
测试数据显示,煤中有害元素通过洗选明显向中煤和煤泥富集,如煤泥中Se,Zn,St,d,Hg,Ba,As的平均富集率超过100%,其他绝大部分有害元素的富集率都超过50%(表6-6)。如果用煤泥作为民用或热电厂燃料,产生的环境危害将远比直接燃烧要大得多。下面,以As为例,简要阐述其对环境的影响。
As是煤中挥发性较强的有毒元素,煤燃烧时大部分砷形成剧毒的砒霜(As2O3)和As2O5化合物侵入大气环境,一部分残留在灰渣和飞灰中。在雨水淋滤过程中,灰渣和飞灰中残留的As部分向水、土壤环境迁移转化。在我国新疆、内蒙古、贵州等地,发生过由于环境中砷含量过高导致“地方性砷中毒”的实例(蒋玲等,1996)。早在1965年到1966年,贵州省织金县就出现过砷中毒75例,安冬等(1992)又一次证实织金县As中毒事件属于煤烟污染型砷和氟联合中毒。在四川省巫山县,也发现煤烟型氟砷联合中毒事件,8~12岁儿童60份头发样和尿样中砷都偏高,超过对照样一倍多(朱岚等,1999)。
研究表明,上述中毒事件燃煤烟尘在室内聚集造成的,当地煤中As的含量并不高,只有(6.20±1.41)×10-6,可室内飘尘的砷含量竟高达2.299mg/m3。因而,对煤泥的处置,应加强管理,杜绝用煤泥作燃料。
2.煤中有害元素向洗后水中迁移的环境效应
前已述及,安太堡煤中Cr,Sr,Pb,V,Mn的洗选溶出率大于50%,可见煤中这些有害元素易释放到水中去。安太堡煤样洗后水中Pb的浓度为0.0513mg/L,超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0.05mg/L(GB5749—85);Mo的浓度为0.0239mg/L,超过美国灌溉水推荐浓度0.01 mg/L。
安太堡、公乌素煤样洗后水中V的浓度分别为0.1573mg/L和0.1175mg/L,均超过地面水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0.1 mg/L(TJ36—79)。由此表明,煤炭洗选会对水质造成较大的污染,对洗后水如不经处理随意排放,其中的高浓度有害元素必然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3.煤矸石中有害元素迁移的环境效应
煤矸石既可随采煤过程排出地面,也可通过洗选被进一步聚集。煤矸石产量占原煤产量的10%~30%,产量极其巨大。我国每年排放矸石约1.5亿~2亿吨,截至1995年底已在地表堆积30亿吨,占地约22 万公顷。在已堆积的1500 余座矸石山中,近300座发生过自燃或正在发生自燃。如此之多的煤矸石,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由于淋滤作用和自燃作用产生的有毒物质,使土壤、大气、水体遭受严重污染。
例如,乌达矿区某矿煤矸石山自燃,排出 SO2和 H2S 的最高日平均浓度达10.69mg/m3,使该地区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周边地区。再如,铜川矿务局13个矿中有6个矿的矸石堆发生自燃,导致矸石山周围地区SO2和TSP等严重超标,在自燃矸石山周围工作5年的职工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肺气肿病。自燃矸石山附近寸草不生,稍远处树木、作物也受酸害。所以,煤矸石是矿区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治理煤矸石山的污染也是煤矿区环境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煤矸石中有害元素可以通过燃烧向环境中的迁移。一般认为:常温下(25℃)煤矸石中黄铁矿可以发生氧化反应(4FeS2+11O2→2Fe2O3+8SO2+3412kJ);如果供氧不足,则释放出硫磺(4FeS2+3O2→2Fe2O3+8S +917kJ);如果有水参与,还会产生硫酸(2SO2+O2→SO3+189.2kJ,SO3+H2O→H2SO4+79.5kJ),从而加剧氧化。这些放热反应形成的热量在矸石山内部不易扩散,热量积聚超过煤的燃点时就产生自燃,一座矸石山自燃可长达十余年至几十年。自燃后,矸石山中部温度800~1000℃,矸石融结,同时向大气中释放出含有害微量元素,SO2,CO2,CO,H2S等的气体和可以致癌的稠环芳香化合物,造成大气污染。据阳泉矿务局监测,矸石自燃后大气中 CO 浓度为125.9mg/m3,SO2为19mg/m3,大大超过大气最低标准要求。葛银堂(1996)对通过燃烧模拟实验,得出煤矸石中几种有害元素的自燃挥发率,并认为就山西各主要矿区煤矸石自燃物排放浓度而言,除部分样品Cd不超过规定外,其余元素均超过工业污染源评价标准,构成工业污染源。
煤矸石中有害元素对水环境的污染,主要通过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种方式。直接污染是指煤矸石中有害元素直接进入水环境中,如Hg,As等进入水环境中,没有改变自身的价位和性质,仍保持原有的化学毒性。间接污染是指从煤矸石中释放到水环境中的微量元素浓度并不高,或在煤矸石中没有毒性,但在淋滤作用过程中发生物理化学、化学或生物变化,其价位发生升高或降低,或改变了水环境的性质,这种方式又称二次污染。余运波等(2001)认为,山东部分煤矸石堆放区附近水体中微量元素有害成分,如Be,U,Mn,Sr,Mo,Ni,F等存在超标或浓度过高的现象。葛银堂(1996)对山西部分矿区煤矸石进行淋滤实验后发现:与地面水Ⅴ类标准相比,淋滤水中超标的元素有Se,Zn,Mn,F,Fe等;以生活饮用水标准评价,Se,Zn,Cr,Mn,F,Fe等元素超标。White等(1984)认为,As,Cd,Se,Pb等元素的淋出浓度常常超过水质标准,而Hg 的淋滤较低,不会造成危害。
崔龙鹏等(1998)通过研究认为,煤矸石中淋溶出的有害元素 Cd,Pb,Hg,Cr,As,Cu,Zn等,会对接纳水体构成一定的污染。这些元素的毒性很大,能在环境和动植物体内蓄积,引起急慢性中毒,造成肝、肾、肺、骨等组织的损害,会侵害人体呼吸、血液循环、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甚至能够致畸、致癌、致死,对人体健康产生长远的不良影响。对淮南某矿煤矸石淋溶水的研究结果表明,除Hg外,上述其他元素含量均大大超过国家第一类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这些有害元素的排放与转移,必然会对塌陷区积水及周围水系造成严重污染。
煤矸石中有害元素可以通过风化、淋滤及其他作用向土壤环境中的迁移。Longmiro曾对多种元素进行土柱实验,发现Pb,Zn,Cd,Hg,Cr,Cu,Ni等的阳离子在土壤中发生沉淀和交换作用,迁移能力相对较低。刘桂建等(1999)认为,Cu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弱于Zn和Pb。李林涛等(1991)对山东某煤矿矸石堆与周围土壤中的Hg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Hg在周围土壤中的浓度高于土壤对照点中的浓度,说明煤矸石中Hg对土壤的污染效应还是较为明显的。煤矸石中有害元素的淋滤排放浓度受雨水和其他汇水量大小的控制,一般要按淋滤水最大量来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在山东兖州矿区济宁二号井和三号井,年排放矸石为56.76万吨和70.59万吨,在pH=7的情况下,两矿井煤矸石每年向土壤中排放As的数量分别为5.676 kg和7.059 kg。
就鄂尔多斯盆地北缘-晋北地区来看,根据国家土壤质量环境标准(GB15618—1995),部分煤层顶底板中有害元素含量的统计结果见表6-13,与世界土壤元素含量平均值及土壤质量环境三级标准的比较结果见图6-20。国标中列出标准含量的元素种类较少,故在研究区只有Cd的含量超过土壤质量环境三级标准,其他元素无法比较。然而,与世界土壤元素含量平均值比较,发现研究区煤矸石中有害元素Cd,Hg,As,Pb,Cu,S,Se,U,Th,Mo及Ba的含量相对较高。其中,国标中没有列出的元素仅有 S,Se,U,Th,Mo及Ba,表明除个别元素(如Cd)外,研究区煤矸石对土壤的直接污染不是很大,与前述推论一致。
表6-13 研究区煤矸石中部分有害元素的含量(wB/10-6)
图6-20 鄂尔多斯盆地北缘-晋北地区煤矸石中有害元素的含量(S含量单位为%)
进一步而言,鄂尔多斯盆地北缘-晋北地区煤矸石中Cd的含量明显高出土壤背景值(陕西省农业土壤背景值0.118μg/g)及土壤质量环境三级标准,表明Cd对土壤环境存在污染潜势。
砷中毒怎么造句 (五)
贡献者回答砷中毒造句如下:急性砷中毒案例:该患者因误食含砷物质导致急性砷中毒,治疗过程包括洗胃和及时服用二巯基丙醇。砷中毒的症状:青铜色的色素沉着是砷中毒的一种典型症状,也可见于血色素沉着症。地方性砷中毒的报道:本文详细报道了我国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的分布情况、类型以及地理流行病学特征。饮用水砷中毒问题:由于饮用水砷中毒已成为危害整个印度次大陆的严重问题,科学家们正在研发低成本的生物传感器作为早期预警系统。砷中毒的调查结果:在对125个村的走访调查中,卫生部门未发现砷中毒病人,这表明该地区的砷污染可能得到有效控制。砷中毒的全球性影响:地方性砷中毒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已成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害病。砷中毒的可疑病例:在对水砷超标较高的五河县临北乡官塘铺行政村宣滩自然村的调查中,初步诊断发现地方性砷中毒可疑病例14人,其中轻度5人。砷中毒的解毒措施:在发生砷中毒时,应及时采用解毒措施,如服用二巯基丙醇,并尽快将患者送往医院抢救。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地方性砷中毒案例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云律目网推荐的方法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