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584条理解与适用 (一)

民法典584条理解与适用

最佳答案理解与适用:明确规定可得利益损失的预见时间为合同缔结之时的情况下,可得利益损失的预见内容应以损害类型为宜,另外,还应充分注意损益相抵规则及减损规则的适用。具体而言,对于可得利益损失的认定,要在认定合同履行时间、剩余时间、以往的经营情况以及当事人的投入情况的基础上,综合权衡各方面的因素对损失进行考量。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内容: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条文释义:

本条是对违约损害赔偿责任的规定。

赔偿损失这种违约责任方式,是违约责任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违约责任中损害赔偿责任的目的是,作为对违约行为造成的损害进行的补偿,合同的受损害方有权获得其在合同中约定的利益,通过给付这种损害赔偿,旨在保护合同当事人的期待利益。

违约损害赔偿责任的方式有两种,即补偿性损害赔偿和惩罚性损害赔偿。一般的合同违约责任适用补偿性损害赔偿,不得适用惩罚性赔 偿。惩罚性赔偿只有在商品欺诈和服务欺诈中才可以适用,不得随意扩大适用范围。

本条规定了确定违约补偿性损害赔偿范围的原则:

(1)赔偿实际损失规则:损失赔偿额应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后一句是对合同履行可得利益赔偿的表述,是合同当事人在合同履行中的期待利益。

(2)可预期损失规则:违约损害赔偿的最高限额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掌握这个限额,可以按照合同当事人订立合同的预期利益考虑。应当说明的是,对于加害给付责任,并不考虑这样的赔偿限额。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甲方违约乙方终止合同怎么赔偿 (二)

最佳答案甲方违约乙方终止合同的赔偿如下:

1、合同有约定的,按照约定赔偿;

2、合同没有约定的,按照违约给对方造成的损失赔偿;

3、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1、过错责任。过错责任,是指由于当事人主观上的故意或者过失而引起的违约责任。在发生违约事实的情况下,只有当事人有过错,才能承担违约责任,否则,将不承担违约责任。过错责任原则包含下列两个方面的内容:

(1)违约责任由有过错的当事人承担。一方合同当事人有过错的,由该方自己承担;双方都有过错的,由双方分别承担。例如,在来料加工合同中,定作人提供的材料质量不合要求,要承担违约责任。承揽人本应按合同规定对来料先行检验合格后,方可加工成品。但是,承揽人没有对定作人提供的来料进行检验,而直接把不合格的原料制成质量次的成品。在这种情况下,承揽人也要承担违约责任;

(2)无过错的违约行为,可依法减免责任(如不可抗力造成的违约);

2、无过错责任。这一原则是指凡违反合同的行为,除了免责的外,都必须追究违约方的违约责任。任何一方合同当事人,不管是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还是公民个人,只要因过错违约,均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追究其违约责任。在法律面前,在合同面前,人人是平等的。

综上所述,甲方违约乙方终止合同的赔偿如合同有约定的,按照约定赔偿;合同没有约定的,按照违约给对方造成的损失赔偿;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预期违约和实际违约的区别 (三)

最佳答案法律分析:

预期违约是一方当事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以明示或者默示的方式表明自己将不履行合同,是对整个合同的毁弃。而实际违约是指一方当事人在履行期限届满以后,没有按照约定履行合同,这种不履行行为可表现为部分履行不符合约定、迟延履行等情况。在预期违约中,当事人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在实际违约中,当事人可以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1、违约时间不同:实际违约发生在合同履行期届满之后;预期违约发生在合同履行期到来之前。

2、提起违约责任的时间不同:预期违约的违约责任只能在合同约定的履行期限届满之前提出,而实际违约的违约责任可以在违约行为发生后的一段时间内提出。

3、表现形式不同:预期违约行为表现为未来将不履行义务,可以转化为实际违约或因违约方违约意思的撤销而消失,即预期违约只是一种违约的可能,而不像实际违约那样表现为现实的、客观存在的违约行为。

4、违约形态不同:预期违约是对整个合同的毁弃,是对诺言的完全违反。实际违约则包括不履行、延迟旅行、不适当履行和其他不完全履行等多种样态。

5、处理方式和导致的后果不一样:预期违约行为发生后,债权人可要求违约方提供履行担保,在得到必要的履行担保后,合同可以继续履行,否则债权人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并可以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前要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小。而实际违约行为发生后,实际的损失已经形成,无法挽回,债权人只能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合同法上的违约行为有两种,即预期违约与实际违约。预期违约也称先期违约,指在履行期限到来之前,一方明确表示或以其行为表示其在履行期到来后将不履行合同。实际违约是指在履行期限到来以后,当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合同义务。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五百一十条 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相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

第五百一十一条 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据前条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

(一)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强制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按照推荐性国家标准履行;没有推荐性国家标准的,按照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

(二)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依照规定履行。

(三)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四)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请求履行,但是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五)履行方式不明确的,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

(六)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由履行义务一方负担;因债权人原因增加的履行费用,由债权人负担。

衍生问题:

违约逾期了怎么办?

违约逾期了:

一、继续履行:当事人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

二、补救措施:质量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承担违约责任。

三、赔偿损失: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在履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后,应当赔偿损其他失。

看完本文,相信你已经对随着合同签订时间的临近,对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会逐渐明确,越接近合同订立的时间点有所了解,并知道如何处理它了。如果之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不妨试试云律目网推荐的方法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