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执行死刑的刑场怎么选址的 (一)

贡献者回答法律分析:中国现在执行死刑的刑场不得设在繁华地区、交通要道和旅游区附近。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第二百五十二条 人民法院在交付执行死刑前,应当通知同级人民检察院派员临场监督。死刑采用枪决或者注射等方法执行。
死刑可以在刑场或者指定的羁押场所内执行。指挥执行的审判人员,对罪犯应当验明正身,讯问有无遗言、信札,然后交付执行人员执行死刑。
在执行前,如果发现可能有错误,应当暂停执行,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执行死刑应当公布,不应示众。执行死刑后,在场书记员应当写成笔录。
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将执行死刑情况报告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后,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罪犯家属。死刑由原审法院执行,不可以旁观,执行前家属可以会见。
刑场一般在什么地方 (二)
贡献者回答刑场一般设在远离人群密集地区的偏僻场所。以下是具体解释:
远离城市中心:刑场通常会选择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区域,以避免对居民产生不必要的恐慌和影响社会的稳定。这些地点往往是较为偏远的郊区或者乡村地带。人迹罕至、自然隔离较强:刑场也会选择在人迹罕至、自然隔离较强的地区,如山林、荒漠等。这样的环境有利于确保执行过程的私密性,避免无关人员进入刑场,从而保证执行过程的秩序和安全。交通便利性:虽然刑场的具体地点需要保密,但在大体上还是会考虑到交通便利这一因素,以方便死刑犯家属、法律相关人员等的到达。
总的来说,刑场的设立地点是经过严格考虑的,以确保执行过程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稳定。
死刑犯刑场一般在哪里 (三)
贡献者回答死刑犯刑场一般设在指定的刑场或者羁押场所内,且不得设在繁华地区、交通要道和旅游景点附近。以下是具体说明:刑场选择:死刑的执行地点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定,通常选择在指定的刑场或者羁押场所内进行,以确保执行过程的严肃性和安全性。地点限制:为了避免对公众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影响,刑场不得设在繁华地区、交通要道和旅游景点附近。这些地点的选择限制有助于减少死刑执行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执行方式:死刑可以采用枪决或注射等方法执行。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在指定的刑场或羁押场所内执行,以确保执行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对于采用枪决方法执行死刑的,人民法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通常会交付司法警察执行;若无条件执行,则可交付武装警察执行。而采用注射方法执行死刑的,则更强调在指定的刑场或羁押场所内执行。
探秘北京古刑场:从柴市口、西门再到菜市口,无一不在闹市区 (四)
贡献者回答1. 漫步西四,已看不见高耸的牌楼了。自从这标志性建筑被拆掉之后,西四牌楼便简称为西四。它在明朝又叫西市,是处决死囚、或杀或剐的刑场。“西四牌楼者,乃历朝行刑之地,所谓戮人于市者也。”
2. 消失了的牌楼,很见过些腥风血雨的。昔日曾专门竖立一根比牌楼还要高的木杆,悬挂被割下的头颅示众。在那个时代,杀人是一种仪式,很有些热闹可看:辚辚作响的囚车,枷锁镣铐的罪犯,乃至赤膊上阵挥舞鬼头大刀的刽子手,故意露出胸毛。
3. 中国人爱看热闹,首先是从看杀人开始的,他们不仅迷恋生活,对光天化日之下的死亡同样也充满了兴趣。
4. 西四牌楼,见证过许多大快人心的时刻,譬如凌迟处死武宗时权宦刘瑾,“都人鼓舞称庆,儿童妇女亦以瓦石奋击,争买其肉啖之。”
5. 不管元之柴市口,明之西四牌楼,抑或清之菜市口,皆属老北京的交通要道。它们也见证过一系列千古惨痛的冤假错案。
6. 袁崇焕西市凌迟处死百姓争啖其肉
7. 天启六年(1626年),镇守宁远城的蓟辽总督袁崇焕以弱胜强,击破兵力上占绝对优势的后金大军,取得“宁远大捷”。正是在这次战役中,努尔哈赤中炮受伤,不久后死去。其子皇太极时刻铭记着这“杀父之仇”。
8. 皇太极后人袁崇焕苦战数年,终于意识到有袁崇焕在,北京城就难以攻破。强攻不行,只能智取。皇太极便设了一个“反间计”,故意让战俘在放归前窃听到袁崇焕与后金有密约的假情报。
9. 崇祯居然钻进了圈套,将袁崇焕轻易定罪:“家属十六岁处斩,十五岁以下给配,朕今流他子女妻妾兄弟,释放不问,崇焕本犯置极刑。”皇太极“借刀杀人”成功了。昏君崇祯将己方的一杆战旗给连根拔掉。
10. 袁崇焕死得太惨了。他在西市被凌迟处死,不仅无人哭送,而且遭到痛骂。磔刑照例应剐三千六百刀,皮肉寸断。
11. 市民们不明真相,视之为“汉奸”,争相掏腰包买其肉而食之,以解心头之恨:“将银一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啖之,食时必骂一声,须臾,崇焕肉悉卖尽”。“时百姓怨恨,争啖其肉,皮骨已尽,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者辩。”
12. 比于谦更冤的是袁崇焕。当这一代名将被千刀万剐时,心灵肯定比肉体还要痛苦,晃动在他眼前的是一张张愤怒的面孔。
13. 袁崇焕死后,众叛亲离,无人收尸。多亏他手下的首纯缺一位佘姓裤枝亲兵,趁天黑将其残尸从西四牌楼背回自家的院落,加以掩埋。
14. 这一家人,一直在原地守候着。这一家人,替一城之百姓做着忏悔的事情。三百多年过去,院子还是那个院子,坟墓还是那个坟墓,可守墓人已传至第十七代了。
15. 文天祥柴市口从容就义
16. 在明朝以前,元朝北京(时称大都)的刑场在柴市口(今东城区交道口)。文天祥,这位写有《正气歌》的南宋状元宰相,正是在柴市口,实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最高理想。
17. 文天祥战败后,经过“零丁洋”而被押赴大都兵马司狱中。元世祖忽必烈看重这个人才,让被俘的亡国之君恭帝出面当说客,希望文天祥遵君臣之道而投降。文天祥一见恭帝即泪如雨下,边哭边说:圣驾请回,圣驾请回!很艺术地处理了难题——既给了恭帝面子,又保持了自己的气节。
18. “君恩”不灵,便动用亲情。唆使文天祥沦落乐坊与妓院的宠妾及宝贝女儿,乞求其救助。文天祥肝胆欲裂,仍硬起心肠给“掌上明珠”回信:“阿爹救不得。”
19. 最后,战无不克的忽必烈只好亲自出马,劝说这位文人:“我很钦佩你的忠烈。但你们的皇帝都归顺我了,你也不妨做我的丞相。我不会亏待你的。”文天祥不屑一顾:“我是大宋的宰相,哪能再为另一个朝廷服务!”“一死之外,别无所求!”
20. 黔驴技穷,忽必烈下令对文天祥执行斩刑。
21. 当囚车驶往柴市口,老百姓纷纷赶来为忠贞不屈的文丞相送行,仅刑场周围就聚集了一万余人。文天祥戴着镣铐,神色坦然地来到刑场上,恭恭敬敬地朝着正南方拜了几拜,然后从容就义,时年四十七岁。
22. 戊戌六君子菜市口血荐轩辕
23. 清朝取代明朝后,将杀伐的刑场,由西四牌楼转移至宣武门外的菜市口。
24. 光绪皇帝主张变法革新,下诏令谭嗣同从速进京引见,参与新政。变法失败后,他本有机会像康有为、梁启超那样逃离北京、流亡海外。然而他认定“中国的新旧两党非闹得流血遍地,国家才有希望”,故有以血自荐轩辕之志:“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倡也。有之,请自嗣同起!”
25.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就是在菜市口被杀害的。谭嗣同的头在被砍下前,还在高呼口号:“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26. 谭嗣同等六君子,使北京的菜市口也出名了。
27. 揭秘古代斩头为什么要秋后问斩?
28. 在小说、电影或者电视剧中,我们有时候会看到:“秋后问斩”,这是对于犯了死罪的囚犯所判的刑。为什么古时候的统治者要选秋天来处决死囚呢?
29. “秋后问斩”一词据载始于唐朝,文学作品最早出现于《水浒》英雄传中。追溯中国封建统治时期,有关“秋冬行刑”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而关于刑杀与时令的论述最早见于《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毋肆掠,止狱讼”。
30. 古时候,人们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某些现象,认为在人类和自然界万事万物之外存在着一个能支配万物的造世主。灾害、瘟疫、祥瑞、丰年都是上天赐予的,因而人们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符合天意。刑杀、赦免也不能与天意相违背。古代司法工作者认为,天人是合一的,春夏之间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人的生死应合于自然。秋天草枯叶落,处决罪犯才合天地萧杀之时。
了解了上面的内容,相信你已经知道在面对刑场时,你应该怎么做了。如果你还需要更深入的认识,可以看看云律目网的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