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帮信罪起诉人数的爆炸式增长
- 二、帮信罪案件的特征与类型
- 三、帮信罪激增的根源与社会影响
本文导航,以下是目录:
2021年帮信罪的起诉人数

在数字化时代,电信网络诈骗如同一股无形的阴霾,笼罩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帮信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逐渐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链条上的第一大罪名。2021年,全国检察机关对涉嫌帮信罪的犯罪嫌疑人提起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起诉,这一数字的增长不仅反映了电信网络诈骗的严峻形势,也揭示了社会治理与网络监管亟待加强的紧迫性。
一、帮信罪起诉人数的爆炸式增长
数据概览:起诉人数激增数倍
据统计,2021年全年,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涉嫌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犯罪嫌疑人12.93万人,同比上升8.43倍。这一数字令人震惊,标志着帮信罪在刑事犯罪案件中的地位迅速攀升,位居全年起诉人数的第三位,仅次于危险驾驶罪和盗窃罪。尤其是在“断卡”行动之后,帮信罪案件如井喷般涌现,成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重点之一。
二、帮信罪案件的特征与类型
特征一:犯罪手段集中,低投入高回报吸引无业人员
帮信罪案件的一大特征是犯罪手段相对集中,主要表现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为其提供技术支持、程序工具或银行卡、微信账号等用于收取犯罪所得。这些犯罪嫌疑人往往因无固定工作、收入不稳定而被低经济投入、低体力投入和快速收入回报所吸引。从全国范围看,涉嫌帮信罪的人员大部分是初犯,且无前科者占绝大多数。
特征二:三类案件突出,涉及银行卡、电话卡违法使用
当前,三类涉帮信罪案件尤为突出:一是帮助上游诈骗团伙“跑分”洗钱;二是为诈骗团伙提供收发短信验证码“服务”;三是为诈骗团伙非法获取并提供批量社交媒体账号、“解封”封禁账号。这些案件大多涉及银行卡、电话卡的违法使用,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例如,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租买银行卡、电话卡,为诈骗团伙提供转移支付、套现取现的工具,从中牟取暴利。
三、帮信罪激增的根源与社会影响
根源分析:贪图小利与法律意识淡薄
帮信罪案件的激增,根源主要在于部分人群贪图小利和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人在诈骗分子的蛊惑下,将电话卡、银行卡出售
- 1、帮信罪十种不起诉,帮信罪十种不起诉情形
- 2、帮信罪是什么罪名
- 3、什么是帮信罪
2021年帮信罪的起诉人数的相关问答
帮信罪十种不起诉,帮信罪十种不起诉情形 (一)
最佳答案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犯罪活动也日渐猖獗。其中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是一种常见的犯罪类型。帮信罪是指自然人或者单位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行为。在法律实务中,帮信罪有不起诉的情形,那么,帮信罪十种不起诉情形是什么?
帮信罪十种不起诉情形
1. 犯罪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2.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
3.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犯罪时不满 18 周岁,或者在案件起诉、审判时已满 75 周岁的。
4. 被害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犯罪事实有证据证明,但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已经作出不追究刑事责任决定的。
5.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患有严重疾病,或者正在怀孕、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6. 已被依法宣告无罪的。
7. 因民间纠纷引起,涉嫌刑法分则第四章、第五章规定的犯罪案件,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
8.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五年以内曾经故意犯罪的。
9.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认罪认罚的。
10.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自首、立功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的。
帮信罪不起诉情形法律分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的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或者免除刑罚的,人民检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诉决定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这也是帮信罪不起诉的重要法律依据之一。
在实践中,帮信罪的不起诉情形需要根据具体案情进行分析判断。例如,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诚悔罪,通过向被害人赔偿损失、赔礼道歉等方式获得被害人谅解,被害人自愿和解的,可以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又如,对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犯罪时不满 18 周岁,或者在案件起诉、审判时已满 75 周岁的,可以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帮信罪的法定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是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具有特别严重情节的,也可以判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在判断帮信罪的不起诉情形时,需要综合考虑犯罪情节、危害后果等因素,而不能仅仅依据法定刑进行判断。
相关案例
案例 1:王某涉嫌帮信罪一案
王某在他人的介绍下,将自己的银行卡提供给他人用于接收赃款,并获得了一定的报酬。案发后,公安机关以王某涉嫌帮信罪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辩护律师认为,王某虽然提供了银行卡,但是并没有参与上游犯罪,也没有与上游犯罪分子共谋,其行为不构成帮信罪。此外,王某在案发前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具有自首情节。检察机关经审查认为,王某的行为虽然不构成帮信罪,但是其行为已经违反了国家有关信用卡管理的规定,构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鉴于王某具有自首情节,犯罪情节轻微,依法作出了不起诉决定。
案例 2:李某涉嫌帮信罪一案
李某在某网络平台上开设了一个网店,用于销售游戏点卡等虚拟物品。某日,李某的网店接到了一笔大额订单,买家要求李某将虚拟物品的充值码发送到一个陌生的手机号码上李某觉得这笔订单有些可疑,但是由于利益驱动,还是按照买家的要求发送了充值码。不久后,李某发现这个买家使用的是一个非法的支付平台,该平台的资金来源可能涉及犯罪。公安机关以李某涉嫌帮信罪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辩护律师认为,李某虽然知道这个买家使用的是非法支付平台,但是并没有与买家共谋,也没有参与上游犯罪,其行为不构成帮信罪。此外,李某在案发前主动关闭了自己的网店,并将违法所得全部退还给被害人,具有悔罪表现。检察机关经审查认为,李某的行为虽然不构成帮信罪,但是其行为已经违反了国家有关支付结算的规定,构成非法经营罪。鉴于李某具有悔罪表现,犯罪情节轻微,依法作出了不起诉决定。
案例 3:赵某涉嫌帮信罪一案
赵某是一名大学生,为了赚取生活费,将自己的银行卡提供给他人用于接收赃款,并获得了一定的报酬。案发后,公安机关以赵某涉嫌帮信罪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辩护律师认为,赵某是初犯,没有前科劣迹,主观恶性较小,其行为虽然构成帮信罪,但是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此外,赵某在案发后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犯罪事实,具有自首情节。检察机关经审查认为,赵某的行为虽然构成帮信罪,但是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不大,且具有自首情节,依法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此,检察机关决定对赵某作出相对不起诉决定。
结语
帮信罪是近年来常见的一种刑事犯罪,由于其涉及到网络安全和信息技术等领域,因此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处理帮信罪案件时,需要充分考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主观恶性、犯罪情节、危害后果等因素,依法作出公正合理的处理决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的帮信罪案件,可以依法作出不起诉决定,给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帮信罪是什么罪名 (二)
最佳答案帮信罪,全称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下是关于帮信罪的详细解释:
定义:帮信罪是指自然人或者单位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行为。
犯罪主体:帮信罪的犯罪主体可以是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主观方面:犯罪者必须是故意为他人实施的信息网络犯罪提供帮助,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损害国家的信息网络管理秩序,但仍然希望或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
犯罪性质:帮信罪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的一种,被放置在《刑法》第六章第一节,是关于扰乱公共秩序罪的处罚规定。在犯罪链条中,帮信罪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是上游犯罪的必要帮助犯。
案例说明:例如,某人明知某个网站在进行网络诈骗活动,但仍然为其提供服务器托管服务,使其能够继续进行诈骗活动,那么这个人就可能构成帮信罪。
社会危害:帮信罪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它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对国家的信息网络管理秩序造成了损害。
综上所述,帮信罪是一种涉及信息网络犯罪的帮助行为,其犯罪主体广泛,主观故意明显,且对社会管理秩序造成严重破坏,应受到法律的严厉打击和处罚。
什么是帮信罪 (三)
最佳答案帮信罪指自然人或者单位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行为。
为什么说学生群体更容易触犯这个罪名呢?一是因为缺乏社会阅历,容易被一些“卡头”忽悠,从而成为“工具人”;二是因为没有收入来源,容易被“卡头”们发布的兼职广告所诱惑,发展成为“卡农”。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学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所学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的。云律目网关于2021年帮信罪的起诉人数介绍就到这里,希望能帮你解决当下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