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一)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维护银行体系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第三条本办法所称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第四条商业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对法人和集团层面、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各业务条线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其流动性需求能够及时以合理成本得到满足。第五条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依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及其管理体系实施监督管理。第二章流动性风险管理第六条商业银行应当在法人和集团层面建立与其业务规模、性质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

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一)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二)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三)有效的流动性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四)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第一节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第七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监事)、高级管理层以及相关部门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报告路线,建立适当的考核和问责机制。第八条商业银行董事会应当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履行以下职责:

(一)审核批准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重要的政策和程序,流动性风险偏好应当至少每年审议一次;

(二)监督高级管理层对流动性风险实施有效管理和控制;

(三)持续关注流动性风险状况,定期获得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

(四)审批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确保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五)其他有关职责。

董事会可以授权其下设的专门委员会履行部分职责。第九条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应当履行以下职责:

(一)制定、定期评估并监督执行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

(二)确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确保商业银行具有足够的资源,独立、有效地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工作;

(三)确保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在商业银行内部得到有效沟通和传达;

(四)建立完备的管理信息系统,支持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

(五)充分了解并定期评估流动性风险水平及管理状况,及时了解流动性风险的重大变化,并向董事会定期报告;

(六)其他有关职责。第十条商业银行应当指定专门部门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其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应当与业务经营职能保持相对独立,并且具备履行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能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资源。

商业银行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部门应当具备以下职能:

(一)拟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政策和程序,提交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审核批准;

(二)识别、计量和监测流动性风险,包括持续监控优质流动性资产状况,监测流动性风险限额遵守情况并及时报告超限额情况,组织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组织流动性风险应急计划的测试和评估;

(三)识别、评估新产品、新业务和新机构中所包含的流动性风险,审核相关操作和风险管理程序;

(四)定期提交独立的流动性风险报告,及时向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报告流动性风险水平、管理状况及其重大变化;

(五)拟定流动性风险信息披露内容,提交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审批;

(六)其他有关职责。第十一条商业银行应当在内部定价以及考核激励等相关制度中充分考虑流动性风险因素,在考核分支机构或主要业务条线经风险调整的收益时应当考虑流动性风险成本,防止因过度追求业务扩张和短期利润而放松流动性风险管理。第十二条商业银行监事会(监事)应当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至少每年向股东大会(股东)报告一次。

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有哪些? (二)

银行会产生流动性需求的情况有:

1、客户提取存款。

2、合格贷款客户的贷款要求。

3、偿还非存款贷款。

4、营业费用及提供销售服务之税项。

5、向股东派发现金股利。

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能力是商业银行经营的三大原则。如果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期限长、期限重,流动性风险就会特别高,可能导致银行发生挤兑。因此,满足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银行来说,保持资金的流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所谓流动性,是指银行随时满足客户提款,满足必要的贷款需求的能力。那么,银行如何满足其流动性需求呢事实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转换资产,另一种是借款。

当流动性不足时,商业银行主要通过资产和贷款的转换来满足流动性需求:

1、资产转换:即一些短期金融资产,如国债,可以快速转换为现金。

2、借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中央银行筹集资金,通常是再贴现或再贷款业务;另一种方式是通过银行间市场借入短期资金,即向其他银行借款。

商业银行增量发债导致银行各类存款增加,增量法定准备金支付使超额准备金收缩和减少,是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紧张的核心因素。

拓展资料

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概念及重要性是指银行随时满足客户提款以满足必要的贷款需求的能力。在保证这种支付能力方面,流动性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产的流动性;第二个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不遭受损失,能够在各种情况下快速清算;流动性负债是指商业银行,以低成本获得所需资金。从股票的角度来看流动性就是你所持资产的流动性。从流动的角度来看, 流动性也是获得资金的负债能力。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有哪些 (三)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市场流动性风险和机构流动性风险。

市场流动性风险: 定义:由市场环境因素导致的流动性风险。 成因:当市场环境恶化,如经济衰退、金融危机等,投资者信心下降,市场上的资金供应减少,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筹集资金的困难。 实例: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市场恐慌和信贷紧缩导致许多银行难以筹集资金,进而出现流动性危机。

机构流动性风险: 定义:由银行自身经营和管理问题引发的流动性风险。 成因:包括但不限于过度扩张信贷业务导致贷款质量下降、不良贷款增加,以及资产负债管理不当等问题。 实例:某银行如果短期负债过多而长期资产过少,当短期负债到期时可能无法用长期资产的收益来偿还,从而造成流动性危机。

商业银行有哪些指标 (四)

商业银行的指标主要包括:

一、资本充足率指标

资本充足率是指商业银行的资本总额与其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这一指标衡量的是银行在面临风险时,其资本能够覆盖风险的程度,从而反映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资本充足率越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就越强。

二、流动性风险指标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性比例和存贷比。流动性比例衡量的是银行在短期内应对资金流动需求的能力,而存贷比则反映银行资金的运用情况,即银行用于贷款的资金与存款的比例。这些指标对于评估银行的资金状况十分重要。

三、盈利性指标

盈利性指标是评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重要工具,如净利润、资产收益率和股东权益收益率等。这些指标反映了银行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对于投资者来说,盈利性指标是判断银行投资价值的重要依据。

四、信贷风险指标

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贷风险指标主要包括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等。这些指标用于衡量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以及银行对不良贷款的处置能力,从而反映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指标涵盖了资本充足率、流动性风险、盈利性以及信贷风险等各个方面,这些指标能够全面反映银行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为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

什么是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 (五)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我们说一个银行具有流动性,一般是指该银行可以在任何时候以合理的价格得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其客户随时提取资金的要求。银行的流动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资产在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适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当银行的流动性面临不确定性时,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

2.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近年来,由于各商业银行资本金增长远远低于存款的增长,资本杠杆比率越来越高,近两年均超过50%。自有资金抵御流动性风险的能力逐年下降。即便如此,随着近年来金融机构所处的社会制度背景、经济金融环境及其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变化,经营的安全性已不能用单一的资本充足率来衡量,在国内外金融市场日益发达从而金融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即使资本充足率达到警戒线也已不足以保证银行经营系统的安全和经济的稳定发展。

通过上文关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指引的相关信息,云律目网相信你已经得到许多的启发,也明白类似这种问题的应当如何解决了,假如你要了解其它的相关信息,请点击云律目网的其他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