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师傅方便是不是不合格 (一)

康师傅方便是不是不合格

最佳答案"康师傅"惊人内幕

提起“顶新”国际集团,也许还有许多人不太知道,如果说起顶益“康师傅”方便面,几乎家喻户晓了。那“好吃看得见”的广告词,令多少人难忘,也使“康师傅”方便面的销量,在大陆占据了绝对的市场。

然而,还有许多“好吃看不见”的东西,现公之于众,结果会使您瞠目结舌,也会令许多吃过“康师傅”方便面的人们如鲠在喉。“顶益”公司一贯对外声称,其劳动保护和劳动环境十分好。实际上,却存在着种种不安全隐患。

一九九六年七月三十一日,酱包车间一女工在作业时,由于劳累和地面湿滑等各种原因,不慎掉到搅肉锅里被搅死,其状况简直惨不忍睹。此事震动了公司上上下下全体员工。然而,在处理这事中,工会负责人及有关大陆管理人员,却一直维护公司利益,损害自己同胞的利益,请问他们的良心何在?在解决事情的僵持阶段,死者九岁的儿子及其家属披麻带孝进厂痛哭的场景,使工人们无不潸然泪下。这泪不只是为死者,也是为了他们自己。

事件发生后,公司立刻封锁消息,命令公司所有人不准向新闻界透露有关情况。调理厂物管科科长唐今尧在给其下属开会时,对工人们说:如果有谁向外界泄露了消息(主要指的是媒体),那就让他马上回家。公司有关人员还命令,近几日内禁止任何人接近搅死人的现场。后来,搅锅只做一下简单卫生,就运转了。真不知道买到、吃到那个时段方便面的顾客有什么反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八条明确规定:食品生产经营必须符合十项卫生要求。第十一条规定:“生产经营和使用食品添加剂,必须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的规定?不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的食品添加剂,不得经营、使用。”

象“顶益”公司这样有名的食品企业,在“好吃看得见”的背后,掩盖了多少卫生和质量问题,是不是应该查一查呢?

当然,“康师傅”也是经常请人来“检查”的。在“检查”的同时,公关部门将安排有关人员食宿,并且是非常高的接待。一次,一个卫生检查部门来检查,调理厂内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来“接待”检查人员。此刻,却出现了意外情况,生产一线需要胡萝卜粒,仓库已没有合格的了,只有一些因受潮而结块的,科长令工人用铁棍和脚粉碎进行使用。当时有位工人提出异议,这样做对吃方便面的顾客太不负责任了。而那位唐科长却厉声道:“让你们怎么干就怎么干,否则回家。”就在工人们用铁棍和脚大干特干时,几位身穿白大褂头戴小白帽的卫生检查人员走了过来,他们好象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谈笑风生而过。那位工人故意大喊,想引起这些人员的注意,而这些人却匆匆地走了,令人惊异。所以这样的检查,不如不查。

“康师傅”的广告一再声称,不掺人工色素和不掺防腐剂。实际情况呢?一九九七年九月,“康师傅”从广东珠海一厂家,进了大约一万四千公斤虾仁(脱水),这些脱水虾仁几乎全部喷上了红色的人工色素。而检验一路过关,直至全部使用。后来仍然不断地进过这类货物。

康师傅作为曾经的中国快消巨头,为什么卖不动了? (二)

最佳答案因为现在的人越来越追求健康的生活,而康师傅的产品大多属于快消品,换而言之对身体是无益的,加之“315”曝光的酸菜食品安全问题,和现在市场上各种产品的冲击,导致越来越多不愿意再为此品牌买单。

康师傅发布了2022年中期的业绩报告,方便面业务营收为135.48亿元,同比增长6.49%,占康师傅总营收的35.45%,净利润同比下滑39.23%至5.44亿元;饮品业务营收为242.95亿元,同比增长9.08%,占康师傅总营收的63.58%,净利润同比下滑37.06%至7.44亿元,增收不增利,康师傅把主要原因归咎于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康师傅的方便面现在是卖得越来越贵了,其实是没有价格优势的,愿意购买的人,大多都是对此品牌有情怀的吧。至于饮品这个板块出路更是堪忧,因为目前的市场上有太多太多的饮品在不断地研发和上市了,比方说元气森林,各种各样口味的都有,而康师傅橙汁,拼不过美汁源果粒橙,大概畅销一点的就是康师傅冰红茶、绿茶这几款了吧。

康师傅卖不动了,原因有很多,下面来说说我的观点:

一、食品安全问题

今年的315晚会上,央视曝光了湖南岳阳插旗菜业“土坑酸菜”的制作过程,康师傅老坛酸菜牛肉面里的酸菜就是来源于此,毫无卫生干净可言,工人直接脚踩在酸菜上面,里面甚至能看到烟头,此事件一出迅速在网络上发酵,大家都不敢吃康师傅的老坛酸菜牛肉面了,而康师傅的众多口味方便面,我最喜欢吃的就是这款了,现在想想都没胃口。

前有3.15的曝光,4月份一名来自吉林的消费者在买来的康师傅方便面中发现有老鼠屎,另一名消费者也反映自己买到的方便面里有一只死苍蝇,相信这种问题不是第一次出现的了,也不会只有这两位消费者遇到,只是没有被曝光出来而已。

二、新产品的冲击

现在市场上新产品的有多快就不用我说了吧,买东西的时候偶尔你留意看下货架或者冰箱里面,各种各样你没见过的产品在不断上新,大家总是对新鲜的东西感到好奇想尝试,所以更愿意购买别的产品。

三、外卖平台的碰撞

以前外卖平台还没有发展得那么壮大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备一些方便面在家里,饿了就泡来吃,但泡面真的没什么好吃的,里面除了面条也没别的可吃的了,可现在饿了打开外卖平台,各种不同的食品可选择,不管多晚都能送上门,方便面再也不是唯一的选择。

四、追求健康生活

现在的人越来越会吃,也越来越懂吃了,也看重该食品有没有营养,而泡面、饮料这些自然是没有营养可言,讲究养生,自然就开始戒掉这些食品了。

不管是原材料上涨的原因,还是我所述的原因,一个快消巨头的倒下绝非偶然的,企业要学会在自身找原因,做好市场的口碑,才能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赖。

神秘家族台湾真实事件(康师傅背后的神秘家族) (三)

最佳答案康师傅背后的神秘家族

康师傅牛肉面,康师傅矿泉水,康师傅冰红茶……这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食品饮料,是几代中国人的记忆,而在它们背后, 是一家低调到甚至有些神秘的台商,这家台商的主人,便是魏氏家族。

1989年,中国台湾彰化县魏家的四兄弟,带着1.5亿新台币的丰厚资金,踏上了大陆的土地。

那一年,同样来自台湾的郭台铭,在深圳为富士康装上了第一颗螺丝;香港首富李嘉诚也北上大陆,成为香港在大陆最大的投资者,那座占地80万平米,至今仍是亚洲最大的商业建筑群“东方广场”,正是起于彼时;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也正在北京建设“国贸中心”,后来家喻户晓的“金龙鱼”正是他的杰作。

在那个特殊的年份,华人富豪们却纷纷逆流而上,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困难的一个时刻,给了最大的支持。

“血浓于水”,“海外同胞”这些充满温情的话语,替代了之前敌我分明的“海外势力”,无论是港澳台,还是海外华侨,在那时都感受到了最大的欢迎和温暖。

魏家四兄弟,原本是彰化县的农村青年,老大魏应州,老二魏应交、老三魏应充、老四魏应行。1978年,四兄弟从去世的父亲手里,接过一家中小型的乡镇企业,主要加工生产蓖麻油和棕榈油,作为大哥,那时25岁的魏应州所承担的工作和责任自然最大,尽管劳心劳力,但时运不济,经验尚浅,工厂几度陷入倒闭的边缘。

有一次,他因为还不起贷款,工厂直接被查封,眼看着父亲一生的心血在他手里毁掉,他痛心不已。

但作为家族里的老大,他还是要肩负起振兴家族的责任。后来,他看上了椰子油这个新兴的“健康食品”,举债投资椰子油加工厂,结果大获成功,不仅拿回了父亲的工厂,几年之内身家过亿,成为台湾新兴的青年企业家明星。

当时的台湾,正值经济起飞阶段,国民财富大增,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富裕起来的民众消费升级,更愿意把钱花在提升生活品质上,所以椰子油这样的产品,成为了当时的宠儿,也助力魏家兄弟东山再起。

带着台湾的成功经验和资金,刚进入大陆市场的魏应州,几年时间里在多地开设食品加工厂,生产清香油、蛋卷酥、蓖麻油这一类产品,产品虽好,但对于当时的大陆民众来说,定价过高,消费不起,产品严重滞销。眼看带来的1.5亿资金已经消耗过半,魏应州再一次陷入了绝境。

火车上的一碗面,起死回生

1991年,老四魏应行出差回来,告诉了哥哥一件事:他出差时坐火车,在车上吃了从台湾老家带来的方便面,香味引得众人围观,纷纷询问这种面哪里能买到?

这段旅行趣事让魏应州看到了商机,在台湾已经非常普及的方便面,许多大陆民众都还没有见过,这么巨大的空白市场,那是多大的利润啊!

1992年8月21日,魏应州投下800万美元,在天津成立了天津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 主打“红烧牛肉面”产品,而这款方便面的名字,就叫做“康师傅”。

之所以取这个名字,第一他们主打的是健康食品,第二当时大陆人人之间相互称呼为“师傅”,入乡随俗,就取名为“康师傅”。

“康师傅”牛肉面推出时,定价为1.98元,对于当时人均GDP不到400美元的中国来说,这个价格虽然还是有些昂贵,但将方便面当成一种打牙祭的“高档食品”,还是风靡一时的。

60年前,日籍华人安藤百福发明了方便面,从90年代开始在中国发扬光大,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火车、公路的四通八达,方便面更是成为旅行、夜宵、加班必备的食品,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有着一段和方便面有关的往事。

成为了国民食品的“康师傅”红烧牛肉面,让魏应州再次起死回生,并带领着一家人从此走上了顶级财富家族之路。

几乎也是在同时,来大陆投资的台商们越来越多,这一方面是因为两岸关系日趋缓和,一方面是因为台湾本土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和短缺,投资环境恶化,大陆这边却有着广阔的市场和几乎用之不竭的廉价劳动力。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提出“谁不改革,谁就下台”的指示,坚定了改革开放的决心,而海峡对岸的台湾当局,也放宽了政策,台商对大陆的投资进入一个高潮,成为仅次于港商的第二大投资者。

和魏应州同时来到大陆投资的郭台铭,可以说是所有台商里,受到这个人口红利最大影响的人。富士康创建之初,不过是一家在集装箱里办公的小作坊,几年之后,富士康有了自己的工业园区,巅峰时期光是龙华厂区,就有工人30万,整个工业园的配套设备一应俱全,宛如一个小城市。富士康的成功让郭台铭多次获得台湾首富的称号,也成就了他的世界最大代工厂。

台商与大陆最好的相互成全

当然,不仅仅是大陆的市场和人口红利成就了台商,台商们的投资,也是在成全改革开放过程中需资金和技术的大陆。

东莞,这座城市可能最声名在外的,是它的另类服务业,但只有真正去东莞生活、工作过的人才知道,这座城市的发展兴起,可以说是因台商发展,因台商而崛起。 台商在东莞的全盛时期,约有6000家,营业收入一度占东莞市GDP的50%左右。

其实东莞的另类服务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也是台商带起来的,这些见识过日本服务业的台商们,将日本那一套带到了东莞,让这里成为全国“闻名”的城市。

卖了土地,拿了拆迁款的当地人,别的生意不会做,纷纷开起了酒店,而想要赚快钱的厂妹们,纷纷摘下了头巾,带上了水牌。台商、港商、外商、中国各地的生意人,在此风云际会,把各个酒店的VIP包房,当成了谈生意的会客厅。南国小城,处处繁花似锦,酒绿灯红,真好似: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可惜的是,这样的“好景”,也有谢幕的时候。

从2016年开始,台商在大陆的日子,越来越难了。东莞出现了大量的 台商 撤离现象,数量一度从高峰期的6000家跌到只剩2000多家。成本上升、市场饱和、产品缺乏创新,是台商们撤离的主要原因。

越来越多的台商把工厂迁到了成本更为廉价的东南亚,资本逐利,无可厚非。

而留在大陆市场的台商们,也不见了往日的辉煌。“康师傅”依旧是“康师傅”,但却突然卖不动了。吃泡面是不健康的,成为了中国人的一种共识,现在外卖又快又便宜,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吃方便面呢。

一直占有中国方便面市场50%左右的“康师傅”,首当其冲,利润下滑严重,不复当年风光。 前几年爆出的“黑心油”事件,不过是大家对于食品健康更为在意下挖出了“业内规则”。

2011年,在一份评价大陆外资的评鉴报告中,台商在大陆社会的“接受度”中排在最后一名,台商们旺旺自成小王国,喜欢与官员打交道,却不愿意跟劳工、邻里建立良好的关系。 多年在沿海城市打工的工人们之间也有共识,待遇最好的,是欧美工厂,其次是日本工厂,其次是港商的工厂,最后才是台商的工厂。

时代总是在变化,第一代的工人们,不会奢求宿舍里要装空调,每周能有休息日,他们只想多加班,多赚钱,用压榨自己生存空间的方式,在壮年为外省老家存下一幢房子,供起一双儿女,一碗泡面,对他们来说,都是美味。

第二代的工人们,要有WiFi,要有休息,泡面他们也吃,那不过是为了省点钱可以去网吧,所以会出现“三和”,做一天休三天,才会有“窃格瓦拉”的“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红遍全网。

富士康的郭台铭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厂子里的伙食那么好,工资那么高,却接二连三有员工跳楼,于是请了几个大和尚来做法,觉得肯定是有不好的东西在作祟。其实是他自己不愿意去接受时代的变化。

几十年来,7万多家台商们来到大陆投资,其中有“康师傅”、“富士康”这样创造大量工作岗位的巨头,他们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这几十年来,台商和大陆相互成全,一个得到了利益和规模,一个得到了经济发展,人口就业。

但是,时代变了,今天的方便面不再畅销,今天的富士康流水线,不再争抢。

康师傅是一家骗子公司么? (四)

最佳答案康师傅不是骗子公司。

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曾用名:顶益(开曼群岛)控股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销售方便面、饮品等食品的企业,1991年成立,注册于开曼群岛、总部位于天津市。

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总部设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从事方便面、饮品、糕饼以及相关配套产业的生产和经营。

康师傅自1992年研发生产出第一包方便面后,迅速成长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大的方便面生产销售企业。1995年起陆续扩大产品范围至糕饼及饮品,先后在中国四十余个城市设立了生产基地。2009年全年度业绩,年内集团总营业额同比上升18.94%至50.81亿美元。

扩展资料

康师傅的企业文化

康师傅宣传图任何理念都是由人来创造并承袭下来的,再好的理念如果不能和“人”这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载体相连,那它都将是空洞而没有生命力的。所以要谈“康师傅”的经营理念公司就不能不去了解他们的价值观。

康师傅集团董事长魏应州先生曾经说过:“‘康师傅’的用人原则很简单,就是‘勤、廉、能这三个字”。“勤”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常言道“一勤天下无难事”,老一辈“康师傅”人就是靠他们的勤奋开拓创造出了“康师傅”的辉煌,这本身就是对“勤”最好的诠释和写照;

“廉”即“廉洁奉公”---是对“康师傅”人道德操守的要求,也是作为一个“康师傅”人最起码的行为标准;“能”是指各种专业的才能、技能,“康师傅”是一个学习成长型的企业,在这里每名员工都能找到发挥自己专长的岗位,同样公司也通过完备的教育训练体系来不断地提升员工全方位的能力。

在“康师傅”,“勤、廉、能”的理念已经成为所有员工的行为准则,“康师傅”人不仅以此来作为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更将其贯彻到工作和行为中去。

参考资料来源

想要成长,必定会经过生活的残酷洗礼,我们能做的只是杯打倒后重新站起来前进。上面关于康师傅那晚死了几个的信息了解不少了,云律目网希望你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