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论在经济中的应用例子

博弈论,作为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20世纪中叶由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和经济学家摩根斯坦创立以来,便在经济学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应用潜力。它通过分析决策者在竞争或对抗情境下的策略选择,为经济决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框架。
一、智猪博弈与企业激励制度
智猪博弈是博弈论中的一个经典案例。在这个模型中,大猪和小猪共处一个猪圈,踏板与投食口之间存在一定距离。踩踏板会使远离踏板的投食口落下食物。由于食物数量和距离的限制,小猪选择“搭便车”——即等待大猪踩踏板后享用食物,而大猪则不得不亲自踩踏板以获取哪怕是一点残羹剩饭。
标签:企业激励制度
智猪博弈为企业激励制度设计提供了重要启示。在现实企业中,员工往往也会展现出类似的行为模式。一些员工可能会选择“搭便车”,即不付出努力却分享团队成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企业需要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例如,通过实行绩效考核、业务按比例提成等方式,确保员工的收益与其贡献成正比。这样既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又能有效消除“搭便车”现象。
二、囚徒困境与市场竞争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模型。它描述了两个犯罪嫌疑人面临坦白或抵赖的选择时,由于无法串供,最终都选择坦白而导致双方利益受损的情况。这个模型揭示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
标签:市场竞争
在市场竞争中,囚徒困境的现象同样存在。例如,出售同类产品的商家之间,如果共同维持高价,则都能获得较高利润。然而,由于每个商家都有降价以扩大市场份额的冲动,最终导致价格战爆发,大家都赚不到钱。这就是市场竞争中的囚徒困境。
解决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商家之间可以通过签订价格协议、共同推广等方式来加强合作,从而避免价格战的发生。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反垄断政策来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三、博弈论在拍卖市场中的应用
博弈论在拍卖市场中的应用同样广泛而深入。拍卖作为一种竞争性的交易方式,涉及到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博弈关系。
标签:拍卖市场
在拍卖过程中,买方需要根据对竞争对手的预测和理解来选择出价策略,以确保以最低的价格获得拍卖品。而卖方则需要考虑买方的出价行为,制定最优的定价规则和拍卖类型以最大化自己的收益。博弈论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具体来说,博弈论可以帮助买方分析竞争对手的出价行为、评估拍卖品的真实价值,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出价策略。同时,它也可以帮助卖方确定拍卖的保留价格、选择合适的拍卖类型(如英式拍卖、荷式拍卖等),以吸引更多的买家参与竞拍,提高拍卖效率和效益。
四、博弈论在公共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公共资源管理同样需要博弈论的指导。在公共资源的使用过程中,往往存在过度利用的问题,如海洋捕鱼中的“公地悲剧”。
标签:公共资源管理
博弈论
- 1、博弈论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
- 2、博弈论的经典模型有哪些?
- 3、关于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理解。
- 4、《通俗博弈论》中的一个问题
博弈论在经济中的应用例子的相关问答
博弈论在经济生活中的运用 (一)
答实际上社会、工作、生活中类似的博弈各种例子举不胜举。如公共产品的供给方面:如果大家都出钱,所有人的福利都会提高,甚至超过其出钱的比例,因为社会成本下降。问题是我出了钱,你不出钱,我得不偿失;反之你出钱,我不出钱,我占了便宜,利己主义得实惠。其结果每个人都作出了“不出钱”的“最优”选择,导致的结果所有人的福利都得不到提高。设:猪圈里有一大一小两猪,猪圈有猪食槽及猪食供应按钮。按此按钮就有10个单位的猪食供猪享用。但任一猪踩要付出3 个单位猪食的效用成本,且后吃。大猪小猪同时进食,大猪吃7个单位,小猪吃3 个单位。都不踩,无食,大家挨饿。如大猪踩,扣除3 单位的成本,出来7个单位,小猪吃了3个单位,大猪还可吃到4 个单位。如小猪踩,扣除3 个单位的成本,大猪饱餐7 个单位,加小猪-2单位的成本实际得9个单位,而小猪则-2。在这种规则下,大猪积极地“踩”,小猪则无积极性地消极“等待”。这智猪博弈在市场经济中对企业的激励机制也有参考借鉴作用。小猪搭便车,无积极性,大猪“踩”,但所得未必多,多劳的积极性受挫。在双方公平、公正、合理、共享的环境中,谁先“踩”,会造福于双方(社会),但多劳却不多得。同理,小企业先动、先创新、先改革、先变革等,可能感到吃亏,所以为了保护自己,往往选择观望等待,伺机渔利,坐享其成。企业内部员工激励机制也类似于两智猪。
博弈论的经典模型有哪些? (二)
答1. 经济学中的“智猪博弈”是一个著名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中,一头大猪和一头小猪面临一个选择:一头猪如果去踩动踏板,另一头猪就能在投食口获取食物。如果小猪踩动踏板,大猪会比小猪先吃光食物;如果大猪踩动踏板,它还有机会在小猪之前吃掉一半的食物。那么,两只猪会采取什么策略呢?
2. 答案是:小猪会选择“搭便车”策略,即舒适地等待食物从天而降;而大猪为了争夺那点残羹,不断地在踏板和食槽之间奔波。原因何在?因为对小猪来说,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它不踩踏板总是最佳选择。对于大猪,它清楚小猪不会踩动踏板,因此亲自踩踏板总比不踩强,所以它选择了亲力亲为。
3.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这些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4. 如果改变这些核心指标,比如减少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结果会是小猪和大猪都不去踩踏板。如果小猪去踩,大猪会吃掉所有食物;如果大猪去踩,小猪也会吃掉所有食物。因此,没有人会有踩踏板的动机,因为这样做就等于是在为对方提供食物。
5. 博弈论,又称为对策论,是现代数学的一个分支和运筹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并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6. 生物学家使用博弈理论来理解和预测进化论的某些结果。博弈论已经成为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并在金融学、证券学、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许多学科中得到广泛应用。
7. 《博弈圣经》对博弈论的定义是:动物利用大自然移动的瘾魂,在决策人期待的空间里,形成三维均衡的语文学理论。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局中人、行动、信息、策略、收益、均衡和结果等。其中,局中人、策略和收益是最基本的元素。这些元素统称为博弈规则。
关于博弈论及其在经济分析中的理解。 (三)
答博弈论(Game Theory),亦名“对策论”、“赛局理论”,属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博弈论在经济学领域应用相当广泛,比如公司之间的竞争可以通过建立博弈模型来研究,如果一个公司要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那么它就要考虑其潜在竞争者的决策,从而做出相应的应对。它和竞争者之间就是一种博弈关系。博弈论在诸如政治、生物等其它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
经济博弈论是指将博弈论知识用于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如针对经济问题的种类、结构,构建出相应的数学博弈模型,用于描述、反映经济问题参与人的策略选择动机,以便寻找到己方的问题最优解(其实也是其他利益主体的最优解)。上述新老两个厂商争夺产品市场的例子就属于经济博弈范畴。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政府与消费者之间、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不断加强,以这些经济主体间的对抗、依赖和制约为研究前提和出发点的博弈论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例如,近一两年来,国家为了防范经济过热,央行适当调高了贷款利率,其目的是遏制各地过猛过热的项目建设。面对这一财政政策,各地企业,尤其是那些有当地政府支持的大中型企业,所选择的策略无非是与央行合作,减缩当前的投入,停止大型项目的审批;另一种策略就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维系其一己私利,置全国一盘棋的整体利益于不顾,大中型企业间暗自串通,继续上马新项目,妄图影响或架空中央的财政政策。于是,形成了政府与地方大中型企业之间的博弈,如何协调,如何处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此,无论在社会经济宏观层面,还是涉及到个人、经济组织的微观层面,博弈论的功用都是显而易见的。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博弈论的学习,使我们在分析经济现象和协调经济利益时,能够学着以战略的思维来统领我们的原则;以谋略的方式来做出我们的选择。随着我们进一步系统掌握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定能使我们在未来对抗性更强,竞争更激烈的市场活动中,思路更开阔,决策错误更少,活动效率更高,成功机会更多。
《通俗博弈论》中的一个问题 (四)
答在经济学中,“智猪博弈”(Pigs’payoffs)是一个著名博弈论例子。
这个例子讲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的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食槽之前刚好吃光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食槽,争吃到另一半残羹。
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食槽边;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食槽之间。
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明知小猪是不会去踩动踏板的,自己亲自去踩踏板总比不踩强吧,所以只好亲力亲为了。
“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是由于故事中的游戏规则所导致的。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事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
如果改变一下核心指标,猪圈里还会出现同样的“小猪躺着大猪跑”的景象吗?试试看。
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小猪去踩,大猪将会把食物吃完;大猪去踩,小猪将也会把食物吃完。谁去踩踏板,就意味着为对方贡献食物,所以谁也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
如果目的是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显然是失败的。
改变方案二:增量方案。投食为原来的一倍分量。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谁想吃,谁就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把食物吃完。小猪和大猪相当于生活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竞争意识却不会很强。
对于游戏规则的设计者来说,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的食物);而且因为竞争不强烈,想让猪们去多踩踏板的效果并不好。
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呢,小猪和大猪都在拼命地抢着踩踏板。等待者不得食,而多劳者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
对于游戏设计者,这是一个最好的方案。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
原版的“智猪博弈”故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以等待为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因为小猪未能参与竞争,小猪搭便车时的社会资源配置的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最有效配置,规则的设计者是不愿看见有人搭便车的,政府如此,公司的老板也是如此。而能否完全杜绝“搭便车”现象,就要看游戏规则的核心指标设置是否合适了。
比如,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个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这相当于“智猪博弈”
增量方案所描述的情形。但是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猪”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有动力了----就象“智猪博弈”减量方案一所描述的情形。最好的激励机制设计就象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的办法,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既节约了成本(对公司而言),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实现有效的激励。
许多人并未读过“智猪博弈”的故事,但是却在自觉地使用小猪的策略。股市上等待庄家抬轿的散户;等待产业市场中出现具有赢利能力新产品、继而大举仿制牟取暴利的游资;公司里不创造效益但分享成果的人,等等。因此,对于制订各种经济管理的游戏规则的人,必须深谙“智猪博弈”指标改变的个中道理。
真挚的情感使人感动,夸张的情感令人不适;
虽然生活经常设置难关给我们,但是让人生不都是这样嘛?一级级的打怪升级,你现在所面临的就是你要打的怪兽,等你打赢,你就升级了。所以遇到问题不要气馁。如需了解更多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意义的信息,欢迎点击云律目网其他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