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理抚养 (一)

李玫瑾教授: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理抚养

最佳答案李玫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中国法学会青少年法律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法制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李枚瑾教授的专业虽然是犯罪心理学,但她对家庭教育的看法及角度也较为特别。

在大量的相关研究后,她的体会是,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或心理问题,如逃学、撒谎、网瘾、顶撞父母、离家出走等,多在12岁至18岁。

但是这一年龄段的行为问题和相关的心理问题都源于12岁之前,并且源于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01少年儿童研究:您提出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早年的付出,孩子和父母形成良好的依恋关系非常重要,怎么理解?

李枚瑾:依恋是非常重要的,依恋就是我不需要任何条件,我心甘情愿地听你的。

我们国家的一个情况是,很多农民离开故土去城市,孩子就交给农村的老人。城市的家庭中父母工作忙,就把孩子托付给幼儿园或者老人。这两种情况都会破坏依恋情感的形成,导致孩子缺乏稳定可靠的依恋对象。

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依恋情感的发展。如果一个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就把他送回老家,由老人抚养,到孩子上学时再接回来,这个孩子和母亲可能会有终生的隔阂。而且孩子在青春期时,很难管教。

如果父母和老人有冲突,孩子可能从心理上恨父母,因为幼年时缺少对父母的情感依恋。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父母在孩子早年的付出,让孩子产生依恋的情感。这样父母就对孩子形成了一种心理影响力,或者说心理资本、心理控制力。

心理控制力和其他控制力是不同的,领导对下属只是权利控制,下属服从你只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并不是心里真的喜欢你。如果大人对孩子没有心理影响力,那么孩子就很难接受大人的管理。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能够持续到青春期。

02少年儿童研究:您强调父母亲自参与孩子的早期教育,现实中常有老人或者保姆带孩子的情况。如何看待呢?

李枚瑾:如果孩子由保姆照看,保姆必须是稳定的,从孩子出生到大,保姆没有换过。保姆替代了母亲的作用,孩子的依恋对象是有的,不是没有。

尽管保姆和妈妈同时存在,但是依旧可以看出,孩子依恋的是谁。有两种情况,如果孩子和妈妈一起睡觉,即使有保姆带,孩子还是依恋妈妈,因为有身体接触。如果孩子和保姆睡觉,那么,可以肯定这个妈妈在孩子心目当中没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祖父母带孩子,作为孩子的依恋对象,也不比妈妈差。如果是姥姥照看孩子,对孩子来说,姥姥几乎就等同于妈妈,因为妈妈和姥姥在情感和行为上都相互肯定,可以互相替代,成为孩子的依恋对象。

如果奶奶和妈妈共同照看孩子,孩子可能会出现两难选择,不知谁最值得自己依恋。因为生活中总是会有一些婆媳关系不好的情况。这种孩子到青春期时会有叛逆,他想回避两个女人之争。当然,如果婆媳关系好,孩子就不存在困惑。

03少年儿童研究:这个问题有这么严重吗?现实中很多父母恐怕没有意识到。

李枚瑾:我们从专业角度看,的确是这样的。我对很多同志说:你现在是处长,你不当,明天就有人干,没关系。但是作为父母,你不干,就没有人能替代,做母亲更是如此。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说明,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放在老人家,到孩子6岁时,最亲近他的人去世了,这就很麻烦。因为依恋是从出生持续到12岁的,孩子依恋的对象不能中断。如果中断,孩子会有心理创伤。

所以,让老人带孩子,不要把所有事情都交给老人。因为一旦老人逝世早的话,孩子很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且,带孩子的老人最好是身体非常健康,等到孩子十七八岁,至少15岁以后再离开,就没有问题了。像有很多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孩子交给老人,跟着爷爷。

孩子8岁时,爷爷去世了,这个孩子就失去依恋对象。这时,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就会觉得陌生。从环境到人,孩子都会有陌生感。于是,孩子很容易和父母不亲近,他就一个人外出闲逛,上网成瘾,走向犯罪道路。

04少年儿童研究:父母离婚是否就意味这孩子失去依恋对象?

李枚瑾:离婚一方面是孩子的依恋感被破坏,另一方面是给孩子造成了心理恐惧,是生活环境的变化。离婚会让孩子内心矛盾冲突,回避恐惧。

当然,依恋只是一个起点,依恋是教育的资本。但是,如果孩子很依恋父母,而父母没有教育水平也很麻烦。

05少年儿童研究:您认为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什么?

李枚瑾:我认为孩子在6岁之前,依恋的对象就应该是母亲。让孩子真正依恋父亲,应该是在青春期前后。因为父母两人的角色是有分工的,母亲更多是生活照顾,父亲更多是行为榜样。父亲更多在社会当中,可能为人处事心胸更宽一些,不会那么啰嗦,具体细致。这些正好是和母亲形成互补。

孩子开始青春期,走向社会的时候,更多需要父亲的影响。对父亲的依恋,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尊重上。父亲要在孩子心中有权威感。6岁之前母亲最重要,6岁到12岁,父母要同时发挥作用。12岁之后,父亲的作用就更加重要。

李玫瑾教授育儿之道:孩子四个阶段的家庭“育养”方式 (二)

最佳答案人的心理发展路径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四个阶段首先是 情感 , 情感 是在孩子完全不能动的情况下,每一次的呼喊,你对孩子的照顾到不到位。当你照顾到位的时候,孩子会记住你的气味记住你的声音然后记住你的相貌。

当孩子从四个月到半岁开始,认人的现象出现,这个时候,“ 依恋 ”关系就形成。而这个,“ 依恋 ”就是 情感 最初的起点,也就是一对一对一个人的 情感 。当孩子的这个 情感 得到满足,Ta就对外界建立了信任,这个信任得到满足,Ta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扩展到亲情,到以后的伙伴情。

这实际上就是人性的核心问题。

3−6岁,性格是重点。

那么,什么是性格?性格是人的后天的行为方式建立的关键期。

人所有的 社会 行为都有第一次。比如,孩子想要一个东西必须是父母来满足,那么,怎么去要?当一个孩子以哭闹的方式父母给了满足,那这是一种性格方式。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能够说话了,说出来,然后父母告诉孩子,我为什么能够满足为什么不能满足你的要求。3岁上下给孩子说“不”以及我们做一系列的性格培养,这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很多十五六岁的孩子,父母已经拿Ta们没有办法,用父亲的话讲“我说过Ta打过Ta骂过Ta,但是孩子都不听,我拿Ta没有办法”,这是为什么?因为父母没有在孩子6岁之前对Ta说“不行”。6岁之前对Ta说不行,Ta大不了在地上打滚,可是等12岁对孩子说不行,Ta可以拔腿离家出走,Ta可以把一瓶农药喝下去,Ta可以站在楼顶告诉你你若不答应我就跳下去。

因此,性格培养越早越好。在孩子6岁之前,在Ta反抗能力非常小的情况下给孩子建立行为模式。

在给孩子建立行为模式的过程中要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那么观念也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形成。

观念也是一种“养育”的心理现象,它不是“教育”的心理现象。

“ 教育 ”是说我们教给孩子很多知识,它需要一个过程。

但是观念不是,观念是就一件事,这件事你的反应得当,孩子就会形成这件事行还是不行,是对还是不对的观念。但是如果孩子的错误行为父母没有制止,一旦这个行为出现重复,重复三次之后,就会形成定势。

心理学上定势有“知觉定势”、“思维定势”、“行为定势”。比如“自私”就是一种 社会 行为的定势,只不过变成了思维定势。

所以3岁之前的“养”“育”,我们 随势而就 的指正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父母的陪伴,孩子在早年父母的陪伴,极为重要。

6岁开始,孩子上学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家庭把前两个阶段的事情做好,而且父母对孩子有心理影响力,那么后面对孩子的教育会轻松许多。

人是有个性的,而个性当中最最重要的是有一部分来自遗传,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后天。

其中智力的相当一部分是取决于遗传,而技能方面的东西才是后天。所以,智力是天生的,当父母发现孩子学习不占优势的时候,就要去研究孩子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优势, 天生我材必有用! 现在很多家长陷入一个误区,常常对孩子讲“别人为什么能考100分你却不能,别人为什么能学的那么好你却学不好”。这就涉及到孩子的能力问题。

对于孩子的能力问题,恰恰是需要甄别他的个性的。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要帮助孩子找到Ta的能力的特长。帮孩子找到能力的特长实际上就是帮孩子找到了自我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孩子今后在 社会 中的一个定位。

当孩子的前三个阶段做好,18岁之后孩子的基本认知也成熟了,Ta可以通过认知来调整了。

“ 修养 ”很多是需要靠自己来修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也是一种在 社会 活动中对自我的修养。

人成长的四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养育”和“教育”的关系,其中前两个阶段是在“养”的过程中“育”,而后两个阶段才是“教”,包括自我的实现。

结语:

养育是父母辛苦的付出,是积累教育资本的过程;

养育需要稳定的一对一关系、形成依恋亲子关系;

养育是人性被唤醒的过程,是 情感 发展的起点;

养=育,其中孩子,3岁前的陪伴极为重要。

一个人如果很不幸,Ta小的时候没有被人疼过,没有被人爱过,没有被人善待过,那么就不要指望Ta成年后善待这个 社会 。

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早年,把Ta的抚养过程尤其 情感 性格培养做到位。

@

《心理抚养》读后感 (三)

最佳答案近期和先生共读李玫瑾教授的这本《心理抚养》受益匪浅。在孩子的抚养上,我们都是新手,不断学习与摸索。

李教授告诉我们家庭是人生的起点,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育尤为重要。李教授曾研究犯罪心理,通过分析各种罪犯心理以及其相关的家庭背景总结出,很多社会问题其实都是人的问题,而那些犯罪者的问题都源于早年的养育,养育者不善养育将会对儿女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社会节奏加快,人们对物质追求越来越高,拼命追求更好工作更高收入,却忘了对孩子优质的陪伴,尤其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很多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李教授研究发现问题青少年很多都是缺少健全的家庭结构,缺乏父母的陪伴与引导。

我曾经也是抱有这种观念,觉得只有多挣钱以后才能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到现在才明白亲自陪伴比给她挣钱更有价值。女儿至今三岁多,因为自己工作忙,前三年每一年都更换不同的亲人帮忙照顾女儿,虽然是放在身边养育,但真正的陪伴也只有周末。家里的老人比较宠孩子,现在身上也宠出了不少毛病,到现在管教起来都有点不易了。这正是印证了李教授说的,前三年没有建立足够的情感依恋会相对来说更难管教孩子。已经错过养育的最佳时期,如今三到六岁阶段,希望能慢慢的弥补回来感情,当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与进步,优秀的父母才能养育优秀的孩子。

书里《心理抚养》在列举和分析众多研究过的案例后,李教授告诉我们心理教养重在“养心”,“养心”即认真养育孩子的心灵,首先刚出生时要给孩子的抚养接触,这是在建立孩子未来的心理资本。同时也要考虑到情感,脾气与语言等方面的心理抚养。情感的抚养是给孩子无假的爱,其中妈妈的爱不可戒断也无可替代;脾气的抚养是及时到位的照应,我们生活中那些脾气不好的人很多都是生命初期被亏待过;语言的心理抚养则是耳边人生丰富,书中李教授说“一个可爱的小话痨,意味着他从小就享受着多人的宠爱。”其实我们生活中那些生活在大家族里的人,一般社交能力也大都比小家庭里的人要强,大家族出来的孩子从小接收到的人生就很丰富。这三个方面给会给我们做父母的不少启示,我们对孩子的抚养方式会直接影响孩子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而我们父母一直强调的东西也会直接成为孩子的观念。

另外,心理抚养同样也重在“品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古人所讲的道理到现在依然有学习价值,对孩子的教养最佳时期是人类社会行为的初始时期。好的性格会影响人的一生,性格不好会让人生的路越走越窄。在这里,李教授告诉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意锻炼孩子的忍耐力,同时也要培养耐搓之心。呵护孩子父母容易做到,但磨练孩子对于父母来说则需要更多的勇气与胆量。孩子的一生谁都无法预料以后会遇到什么挫折和磨难,我们要做有长远目光的父母,出来到位的情感抚养以外,一定要让孩子从身体上吃苦,到心理的耐苦,这是种更深远的爱与付出。

同时适度的惩罚也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适度让孩子遭遇痛苦和畏惧,孩子内心才会理解“敬畏”的含义。而“敬畏”是人内心重要行为底线的“防火墙”。所以,父母理应为保护好自己的孩子做更长远的考虑。

书篇最后,直接告诉我们每个孩子三岁之后父母都应该适时对她说“不”,与人沟通,要让孩子学会讲理,互动。父母应帮孩子练就延迟性满足,训练诱惑,教孩子自我管理。与人接触应该礼貌为先,与人相处时学会包容与分享,做体力之苦去练就坚韧意志,这里李教授教我们,孩子四岁之后就可以带着跑步和学游泳了。《心理抚养》让我受益良多,发现了自己很多抚养上的不足,希望未来路上不断学习精进自己的相关知识,做个合格的妈妈!

心理抚养 性格培养——李玫瑾 (四)

最佳答案养育孩子要从心理抚养的角度来培养孩子的性格(0—6岁)。

抚养孩子要注意孩子的关键敏感期(0—12岁)。

0—1岁,养育中是培养依恋关系的时期,有情感就有人性,情感越丰富,人性越丰富。

如果孩子六岁是个话唠,说明这个家里养育孩子三岁之内家里人比较多,情感丰富。情感影响孩子言语和社会性。言语发展会影响人的性格。

0—6岁,妈妈养育儿子,爸爸从旁照顾妈妈,给妈妈披件衣服倒杯水。

六岁前对孩子说“不行”,树立孩子的规矩意识。学校解决的是孩子认知的问题。六岁前是制造人的过程。孩子出现问题是12岁后,过了这个阶段会回归正常。

理念是有道理在里面。

男人55岁是更年期。25年一代人,70多岁见三代。

现象 :

1.名牌大学跳楼的最多。

当(0—1岁)孩子被剥夺了“感觉”,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2.0—1岁以下的孩子哭闹是因为希望你替他翻身。孩子哭了需要抱。

0—1岁哭的过程中,孩子的内脏是痛苦的。一岁以内哭得多,有神经记忆。0—1岁孩子一哭就抱起来,就不痛苦了。成都和无锡经济宽裕,这样地方的人都比较温和。一岁以内哭的时候,亲人不过来,孩子就会“感觉”剥夺,没有感觉就会没有人性,情商会很低,显得呆气。所以孩子哭了就要抱起。

3.没有家庭生活的人,没有人性(杀小孩发泄怨气)。

孝顺的核心 :当人衰老没用了,孩子有一份“我要回报你”的情感。有的是报恩,有的是还钱。

丘吉尔——坚毅和责任感。有规矩,有担当,心里想着别人。

孩子成长过程中也要有自己的选择,有选择权。

真正约束人的是一份情感,情感才是约束人的关键。约束人的不是钱和法律。

人都是气味相认,嗅觉是孩子认识人的方法。

怀孩子十个月,不如养孩子十个月(0—1岁)。

孩子的第一份情感是与孩子建立依恋关系的人,是孩子的恩人。情感的起点是依恋。0—6岁,母亲废话连篇,是爱语连绵。

当孩子对谁都不亲时,就丧失了对他的 心理控制 。顺养就是养出逆子。

孩子学说话是听来的。0—1岁耳边有声,眼前有脸。0—3岁的时候家里有三四个大人是最好的。

0—1岁依恋关系的建立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情感到位,会带动孩子的语言,孩子的语言会影响孩子的社会性。情感抚养决定一个人的脾气。永远不发脾气的人,叫温文尔雅。

三岁以内是性格培育的关键期。 三岁以前有恩于他,六岁以前立威于他。

说不行,在三岁上下。

立规矩有四个不做。1.不骂他,2.不打他,3.不再哭的时候讲道理,4.不要走开。

孩子在哭的时候不要和她讲道理,因为你讲道理是噪音,还似乎在求他。父母在旁边等着就行。哭的过程中会瞪三次眼:1.你怎么还不过来?2.我真的哭累了。3.就这样了。然后父母用热毛巾给她擦脸,她会想:你是爱我的。

这个时候要求孩子:好好说话,谁对听谁的。

1、孩子以闹来解决问题——性格缺陷。1.说不行2.好好沟通3.克制他的冲动。

2、训练坐——性格训练。3—6岁给他坐的训练。画画5分钟,10分钟,一直到40分钟。

3、玩游戏——权力选择

今天吃今天的,明天吃明天的。延迟满足。 很多的东西不要急着拿,才活得长。

4、留一份最好的给不在的人——学会分享。经常想到不在的人,就不会孤独,却能得到社会性的帮助。

5、你再有本事,你就是一只筷子。必须要学会与别人融合,团结起来才能成为一把筷子。你那么聪明,要做大事的话,就要能与人合作,不能看不起别人。这里讲到的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性。

当你能和别人融合在一起,抱在一起才能做大事——性格培养。

6、体力之苦

运动量小,会造成神经抑制兴奋不均衡,小脑被抑制。大关节和肌肉活动少,小脑兴奋少。手指活动多,大脑皮层活动多。小脑兴奋,说明身体的肌肉在兴奋就会睡不着。

运动要养成习惯,三四岁开始,12岁以前要养成。早上起床后先下楼跑步,先达到长度再讲。心肺强健,大腿强壮,心脏就强壮。长跑和游泳是护命的活,长跑练的是耐力,游泳练的是胆量。

观念来自日常生活随事而就的唠叨。 就一事讲就是观念的发生。

小学老师就像孩子的半个爸爸妈妈一样。在学校老师教孩子知识、情感、教孩子做人——家长和老师要团结起来,因为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一样。老师给你知识,是管理你的人,所以需要孩子你内心的尊重。

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说老师的坏话和不是。

能力培养上,父母与老师是一条战线上的。

如果孩子六岁前的性格教育没做好,青春期是教育的补救期:一、不放弃;二、请专家支招。青春期父亲的陪伴非常重要。如果早期父亲没有把孩子抱在怀里,骑在脖子上,当着孩子的面爱妈妈。那么 青春期父亲一定要陪伴孩子。

婚姻好,孩子就好。 如果男士是绅士,身边的女人会变成淑女;如果男人是无赖,身边的女人就会变成泼妇。 青春期的父母要明白自身的责任和约束。

青春期前孩子是中性人。

六岁前妈妈的话是黄金,12岁后妈妈的话是垃圾。 在青春期这个时候妈妈的话要收紧。外松内紧,时刻盯着他,发现问题要及时智慧地提醒他。

让孩子分担家务——你活动活动,我休息休息。

人有自学的能力,人越做事越聪明。

男人越有责任感,就是真的爱你。

青春期带孩子体会更多的人生快乐——在学习之外打打球、滑滑冰、游游泳……操场上运动的人都是成绩好的人,好运动的人记忆力特别好。

喜欢 有“欢声笑语”家风 的人家。

教育的一致性是指父母的教育理念要统一。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难题,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云律目网希望李玫瑾教授: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理抚养,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