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规定合同违约金上限是多少? (一)

最佳答案民法典规定合同违约金的赔偿上限是最高不能超过主合同金额的20%,但出于人情化考虑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如果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30%,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有关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民法典》第585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所以,违约金具有惩罚性的特征,它不以非违约方遭受损失为前提。
《民法典》第585条第2款规定: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适当减少。但是违约金是当事人双方在订约时对一方违约后可能造成的损失的一种预先估算,与违约后守约方的实际损失不可能完全相符;故此可交由法官自由裁量。法律规定预定违约金,除了给当事人施加心理压力外,也避免了违约后损失计算的麻烦和当事人证明损失大小的麻烦,使当事人能迅速确定自己应当承担的具体责任。因此,当事人如需要法院增加违约金额、或者当违约金过分高于损失时,则需承担证明损失大小的责任。
从《民法典》的基本原则“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等方面上讲,一般认为只要约定的违约金数额扣除实际损失后,其余款不超过主合同总金额的20%;就应当不属于“过分高于”的情况。
另外,《民法典》第119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故此合同一旦有效成立,当事人必须受合同约束。现在我国基本处于市场经济,所以现行合同法没有对违约金的数额进行限制,在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不违背有关法律法规禁止性规定的情况下,应予以尊重并应受法律保护。而违约金具有惩罚性也是理所当然,如果不对违约方惩罚,法律对守约方就没有任何鼓励和保护了。
但是,由于我国出于市场经济的初期,合同法又规定了对于违约损失的可预见性原则,即在预见性之外的损失,违约金过分高于的情况下,违约方可不予赔偿,这可以保护一方在认知能力或者偿付能力上的弱势。对于何谓可预见性以及预见的程度,需要法官依据正常人的合理判断进行自由裁量。
总结内容,我国《民法典》对合同违约金赔偿的数额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即最高不能超过主合同总金额的20%。如果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数额过高或过低,则双方当事人都可以请求适当的降低或增加。
合同违约金是什么意思 (二)
最佳答案违约金是指按照当事人的约定或者法律直接规定,一方当事人违约的,应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钱。违约金的标准是金钱,但当事人也可以约定违约金的标的物为金钱以外的其他财产。《民法典》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在判断约定违约金是否过高以及调低的幅度时,一般还是以对债权人造成的损失为基准。而在实际损失无法确定时,可以斟酌考虑合同标的总价款、一定倍数的租金或者承包金、通常利率一定倍数、投资性质合同中的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等。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
合同违约金30%法律规定是怎么样的? (三)
最佳答案合同违约金30%法律规定是,双方当事人在约定违约金时是不能超过实际损失的百分之三十;如果低于此损失的话,那么是可以要求增加,如果违约金高于实际损失的,那么是可以要求减少。 一、合同违约金30%法律规定是怎么样的?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中关于违约金的相关规定
第五百八十五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第二十九条,当事人主张约定的违约金过高请求予以适当减少的,人民法院应当以实际损失为基础,兼顾合同的履行情况、当事人的过错程度以及预期利益等综合因素,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予以衡量,并作出裁决。
当事人约定的违约金超过造成损失的百分之三十的,一般可以认定为《民法典》规定的“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
二、违约金怎么算?
如果合同双方对违约金有约定,按照合同约定处理。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
如果合同双方在合同中没有约定违约金的,违约金一般等于违约所造成的实际经济损失。
合同法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综合上面所说的,合同违约金是由双方来进行协商,但一般约定的违约金额度是不能超过实际损失额度的百分之三十,如果超过,那么超过的部份也是不会受到法律的保护,如果情节严重的话,那么还会导致合同无效的,所以,在处理的时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办理。
一方无故不履行合同违约金是多少 (四)
最佳答案一方无故不履行合同的违约金数额主要由当事人约定,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以下是关于此问题的详细解答:
违约金由当事人约定:
一方无故不履行合同时,违约金的数额主要由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自行约定。这个约定可以是具体的金额,也可以是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违约金的合理性:
约定的违约金数额不得过分高于或低于违约所造成的实际损失。如果约定的违约金过低,可能无法充分补偿守约方的损失;如果约定的违约金过高,则可能被法院或仲裁机构视为不合理,从而进行调整。
法律依据: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条款,并明确了违约金数额的调整原则。即当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时,法院或仲裁机构可根据请求增加;当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时,法院或仲裁机构可根据请求适当减少。
其他注意事项:
除了违约金外,如果合同中还约定了迟延履行的责任,违约方在支付违约金后,通常仍需继续履行债务。
综上所述,一方无故不履行合同的违约金数额并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由合同双方在签订合同时自行约定,并受到《民法典》等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和调整。
相信关于合同违约金的知识,你都汲取了不少,也知道在面临类似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如果还想了解其他信息,欢迎点击云律目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