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司法解释最新规定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司法解释最新规定

###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司法解释最新规定解读#### 简介(约200字)近年来,恶意欠薪事件频发,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有效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犯罪行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了最新的司法解释,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认定与处罚进行了详细规定。这些规定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为劳动者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法律保障。本文将围绕这一司法解释的最新规定进行深入解读。#### 一、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构成要件(约250字)

构成要件

根据最新的司法解释,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构成要件主要包括:一是行为主体具有支付劳动报酬的能力却拒不支付;二是拖欠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三是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后仍不支付。这三大要件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基础。其中,“数额较大”的具体标准,司法解释也给出了明确规定,如拒不支付一名劳动者三个月的劳动报酬且数额在五千元至二万元,或拒不支付十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数额累计在三万元至十万元。

#### 二、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手段与认定(约250字)

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手段与认定

司法解释进一步细化了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手段,如隐匿财产、恶意清偿、虚构债务、虚假破产、虚假倒闭,以及逃跑、藏匿等行为,均被视为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手段。这些手段的认定,对于打击恶意欠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司法解释还规定了,若行为人逃匿无法送达责令支付文书,只要有关部门通过在行为人住所地、生产经营场所张贴责令支付文书等方式责令支付,并采用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即可视为已责令支付。这一规定有效解决了逃匿行为人难以送达文书的问题。

#### 三、处罚与从宽情节(约250字)

处罚与从宽情节

在处罚方面,司法解释明确,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的处罚。若造成严重后果,还将处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然而,司法解释也体现了宽严相济的精神,规定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处罚。这一规定既彰显了法律的威严,又体现了对真诚悔过者的宽容,有助于引导行为人积极履行支付义务。

#### 四、特殊主体的责任认定(约250字)

特殊主体的责任认定

司法解释还对特殊主体的责任认定进行了规定。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单位或个人违法用工且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也将以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追究刑事责任。此外,用人单位的实际控制人实施拒不支付劳动报酬行为构成犯罪的,同样要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单位犯罪,司法解释还规定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定罪处罚,并对单位判处罚金。这一规定有效堵塞了法律漏洞,确保了法律的公平公正。

#### 总结综上所述,最新的司法解释在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构成要件、逃避支付手段与认定、处罚与从宽情节以及特殊主体责任认定等方面均作出了详细规定。这些规定的出台,不仅为打击恶意欠薪行为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也为劳动者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法律保障。我们应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规定,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法律规定 (一)

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法律规定如下:

定义与目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旨在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确保其获得应有的劳动报酬。该法律条款对恶意逃避支付劳动报酬的企业或雇主进行严厉打击。

犯罪构成:企业或雇主通过转移财产、逃匿等方式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且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后仍不履行支付义务,即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刑罚规定:

情节较轻:犯罪情节较轻的,将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可能附加或单独处以罚金。造成严重后果:如造成严重后果,刑罚将提高至三年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同时处罚金。

法律意义:维护劳动者权益:该法律体现了对劳动者权益的高度重视,确保劳动者获得公正对待。警示作用:通过严厉的惩罚措施,警示企业和雇主必须遵守劳动法,及时支付劳动者应有的报酬。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该规定旨在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新刑法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处罚标准 (二)

新刑法对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处罚标准如下:

一般情况:对于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有能力支付但故意不支付,数额较大,且在政府部门责令支付后仍不支付的行为,将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造成严重后果:如果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造成了严重后果,如导致劳动者生活陷入困境、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等,将处以三年至七年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罪:当单位犯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时,对单位将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照上述个人犯罪的处罚标准进行处罚。

减轻或免除处罚:如果在提起公诉前,犯罪者能够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可以视情节减轻或免除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 法释〔2013〕3号 (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由最高人民法院于2013年1月14日通过,并于2013年1月23日起正式公布施行的法律解释,其主要内容和意义如下:

目的和意义:

该法律解释旨在明确和规范关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的刑事案件的适用法律。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标志着中国在劳动保护方面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主要内容:

详细规定了构成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条件、刑事责任和量刑标准。为司法机关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明确了哪些行为构成犯罪、犯罪的认定标准以及相应的刑事责任。对证据收集、证明标准和辩护策略等方面进行了规范。

实施效果:

为劳动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法律武器,促使企业和社会各界更加重视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为司法机关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有助于提升司法公正性。有助于打击恶意拖欠工资行为,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综上所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和实施,是中国劳动保护法律体系完善的重要里程碑,对于保护劳动者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刑法276条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规定的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主要涵盖以转移财产、隐匿行踪等方式逃避支付工资或是具备支付能力却拒绝支付工资,且数额较大,在经过执法部门指令支付后仍然不为所动的行为。

犯罪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观蓄意,即明确知晓自身需要支付相应的工资却故意拖延;

客观表现则为逃避支付或拒不支付工资,数量达到较大标准,且在政府下达支付命令后仍坚持不予支付。

关于“数额较大”的判定依据各地经济发展状况而定。

被判罪者将面临从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不等,并处以罚金;

若情节恶劣导致严重后果,将面临三至七年的有期徒刑,同样伴随着罚金的惩罚。

本罪的设立旨在保障广大员工的合法收入权益以及维护社会公正与劳工规范。

相信关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知识,你都汲取了不少,也知道在面临类似问题时,应该怎么做。如果还想了解其他信息,欢迎点击云律目网的其他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