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之死》是德国剧作家乔治·毕希纳的一部经典作品。乔治·毕希纳(1813~1837),生于达姆施塔特附近的戈德劳一医生家庭,是德国现代戏剧的创始人、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他的作品虽然不多,但在德国戏剧史上却占据有重要地位。在《丹东之死》这部作品中,毕希纳深刻表达了他对革命的见解,通过丹东这一历史人物的命运,展现了革命时期的复杂矛盾和艰难抉择,批判了极端专政的暴政,同时也揭示了革命的盲目性。

与法国大革命有关的书 (一)

与法国大革命有关的书

优质回答1、《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主人公于连是小业主的儿子,凭着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

2、《悲惨世界》是由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1862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其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

3、《丹东之死》乔治·毕希纳编写的一本书籍。《丹东之死》表达了他对革命的见解。主要剧作有描写法国大革命的《丹东之死》、讽刺喜剧《莱翁采和莱娜》、悲剧《沃伊采克》和中篇小说《棱茨》,另有革命传单《黑森快报》。

毕希纳作品思想 (二)

优质回答毕希纳是革命民主主义者,以作品《丹东之死》表达了他对革命的见解。剧本以法国大革命期间雅各宾党人和吉伦特党人的争斗为背景,揭示了革命中的暴力和道德问题。

《莱翁采和莱娜》则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内心空虚和骄奢淫逸。而《沃伊采克》是德国最早的一部以无产阶级为主人公的悲剧,表现了阶级对立和犯罪的社会原因。

除了戏剧创作,毕希纳还探讨了戏剧美学方面的问题,为德国现代戏剧的创始人、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他的作品不多,但对德国戏剧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为纪念毕希纳,设立了“毕希纳文学奖”。这是一个德国最著名的文学奖项,最初用于表彰有杰出贡献的作家、艺术家、演员和歌唱家。自1951年起,该奖项转变为纯文学奖项,由位于达姆斯塔特的德国语言与文学学院负责评选和颁发。评奖标准要求获奖者用德语写作,表现突出,对德语文学界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目前奖金为4万欧元。

爱德华·比希纳是一位德国化学家,也是著名的有机化学家和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证明了发酵过程是由酵母所含的酶而非酵母本身引发的,并从酵母细胞中提取了酿酶,证明它可以分解糖为二氧化碳和醇。这些成果使他成为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并在1907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毕希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德国陆军少校,1917年在罗马尼亚逝世,享年57岁。

难道我可以把祖国记在脚跟上带走吗 这句名言是谁说的 (三)

优质回答丹东

一个普通的黄昏,罗伯斯庇尔找到他的亲密战友丹东,要他离一个叫玛里昂的妓女远一点。此时正是雅各宾专政时期,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或许罗还用革命理想对丹东做了一番思想道德教育。

“良心是一面镜子,只有猴子才对着它折磨自己”这是丹东对罗的回答。此时,罗已对这个“曾经的”亲密战友彻底绝望,吩咐手下人“不要让死亡前的挣扎拖得太久了”。

此前,丹东的朋友已经知道罗要对他下手。马拉的妹妹就警告过丹东,其他人也为丹东准备了出逃的路线。丹东说“我无法把祖国带在脚跟上一起逃走”———颇有点谭嗣同的气概,便“如期”牺牲了。

说“如期”牺牲是因为丹东是通过“合法审判”被送上断头台的。这个断头台,在雨果的《九三年》里被描述为丹东自我夸耀的资本———当马拉说断头台是个处女的时候,丹东轻浮地说他能让她怀孕。马拉遇刺身亡,死在浴缸里;现在,丹东死在断头台,以生命证验了自己的狂言。

其实这一番历史,和名叫玛里昂的妓女关系并不大;丹东也不是因为与她有什么肉体上的关系而被罗指责。不过是凑巧,丹东不想再让更多的人流血,而玛里昂主张妓女的权利———在丹东那里,是人民大众个性化的权利,使得二人不谋而合,成了革命同志。

罗伯斯庇尔却不想“让革命的骏马停在妓院的门前”。经过“审判”,丹东被执行死刑。

这一幕何其熟悉?是的,这让我们想起饮鸩的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经民主投票决定,以蛊惑青年罪被判死刑。本来可以逃走的他为了不破坏“必须被信仰”的法律尊严,选择了服从荒谬但形式合法的判决。

在《沉重的肉身》一书中,刘小枫写道:“苏格拉底之死对‘民主’提出了质疑,丹东之死对现代人民民主的‘自由’提出了质疑。”除了民主自由,法律还有什么值得追求的价值?

后世在论及苏格拉底时,无不钦佩其就死的勇气及抉择的智慧。如果逃走,他保全的是自己的生命这一杯水,污染的却是法律尊严这一整条河流。苏格拉底就是不想让“法律”死去,才选择饮鸩的。在他心里,民主虽然会犯错,但本身并不是毒药。

丹东呢,他希望国家能给予人民个性化的自由,让道袍的国家变成体现人民身体曲线的国家,却被这种无限制的“自由”剥夺了生命。这样的死,是不能反抗的。

苏格拉底最后的遗言说,欠了阿斯克勒庇俄斯一只鸡,要记得还他;这么点小事,苏格拉底都不愿亏欠别人。丹东的遗言说,生命对我是个负担,谁要就让他拿去好了;这么重要的事情,在丹东眼里轻若鸿毛。但他们都看重却是:服从法律的判决。

苏格拉底死了,丹东死了———都是经过“法律审判”之后。但法律自身并不作恶。究其原因,还是要“以人为本”,从法律的制定者、执行者那里溯本追源。刀可以在手术台治病救人,也可以在断头台犯下罪恶。

丹东之死作者简介 (四)

优质回答德国剧作家乔治·毕希纳,1813年出生于达姆施塔特附近的戈德劳,一个医学世家。1831年至1833年他在施特拉斯堡研读医学,期间投身于当地的民主运动,并接触到了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1834年,他在达姆施塔特和吉森创建了名为“人权协会”的秘密革命组织,发行了名为《黑森信使》的政治小册子,这部作品被誉为19世纪最具革命性的文献之一。毕希纳通过阶级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强调黑森地区的农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并提出了“给茅屋以和平,给王宫以战争”的口号。由于身份暴露,他遭到通缉,1835年被迫逃往施特拉斯堡,后来辗转至瑞士,在苏黎世大学担任讲师。 毕希纳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戏剧作品上,如描绘法国大革命的剧作《丹东之死》,讽刺喜剧《莱翁采和莱娜》,悲剧《沃伊采克》,以及中篇小说《棱茨》。此外,他还撰写了革命传单《黑森快报》。在戏剧美学领域,毕希纳也有所贡献,被尊称为德国现代戏剧的创始人和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尽管作品数量不多,但他对德国戏剧史的影响深远。为了纪念他的贡献,设立了“毕希纳文学奖”,这是德国最负盛名的文学奖项之一。该奖项始于1923年,旨在表彰对德语文学有杰出贡献的作家、艺术家等,自1951年起变为纯文学奖项,由德国语言与文学学院评选并颁发,奖金现为4万欧元,旨在表彰那些对现今德语文学界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作家和诗人。

扩展资料

 中文名: 丹东之死原名: Dantons Tod作者:Georg Büchner 格奥尔格·毕希纳译者:傅惟慈图书分类: 诗歌戏曲版本: 文字版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书号: 10019-3050发行时间: 1981年地区:大陆语言:简体中文

接受生活中的风雨,时光匆匆流去,留下的是风雨过后的经历,那时我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另一种安慰。所以遇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积极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时刻告诉自己没有什么难过的坎。云律目网关于丹东之死就整理到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