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面对突如其来的不法侵害,如何判定自己的行为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是一个既复杂又关键的问题。正当防卫,简而言之,就是在面临现实、客观的不法侵害时,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采取的必要且不过度的防卫行为。而防卫过当,则是指防卫行为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损害。要准确区分这两者,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不法侵害的性质、强度、紧迫性以及防卫行为的目的、手段、后果等多方面因素。

怎么判定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 (一)

怎么判定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

最佳答案依据201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正当防卫需满足以下条件:首先,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权益免受不法侵害;其次,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实际发生;第三,防卫行为必须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第四,防卫行为必须直接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最后,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重大损害。

防卫过当是指正当防卫行为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范围,从而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的规定,对于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行为,采取防卫行为导致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需要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的界定关乎公民在紧急情况下的权益保护。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把握正当防卫的界限,既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又防止滥用防卫权,是法律适用中的重要问题。法律的规定既体现了对公民个人安全的保护,也要求公民在行使防卫权时遵循一定的限制。

对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法律鼓励并保护公民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防卫。然而,当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时,即构成防卫过当,此时需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这一规定旨在平衡个人权益保护与社会秩序维护之间的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正当防卫的适用具有严格的条件限制,并非所有面对不法侵害的行为都能被视为正当防卫。因此,在面对紧急情况时,公民应当冷静判断,合理行使防卫权,确保自身行为符合法律要求。

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有何区别? (二)

最佳答案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区别有:

1、两者实质不同:正当防卫是正对不正的反击即正义VS不法;紧急避险是两权相害取其轻即“舍小保大”;

2、主体条件不同:正当防卫的实施主体无特殊限制,任何人都可以进行;紧急避险不适用于职务、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3、对象条件不同:正当防卫仅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实施;紧急避险针对的是第三人;

4、起因条件不同:正当防卫的危害来源只能是不法行为人的侵害;紧急避险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包括自然力破坏、动物侵袭、人生理病理造成的危险以及人所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

5、限制条件不同:正当防卫无实施限制条件,是公民的合法权益;紧急避险只有在迫不得已情况下才可实施;

6、限定条件不同:一般正当防卫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并造成重大损失(重伤或者死亡),特殊正当防卫无实施限制条件;紧急避险所造成的损害必须小于所保护的合法利益,否则即为过当;

“正当防卫”的误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大致有以下10种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

1、打架斗殴中,任何一方对他人实施的暴力侵害行为。两人及多人打架斗殴,一方先动手,后动手的一方实施的所谓反击他人侵害行为的行为,不属于正当防卫;2、对假想中的不法侵害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不法侵害必须是在客观上确实存在,而不是主观想象的或者推测的;

3、对尚未开始不法侵害行为的行为人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4、对自动停止,或者已经实施终了的不法侵害的行为人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5、不是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者本人,而是无关的第三者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6、不法侵害者已被制伏,或者已经丧失继续侵害能力时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7、防卫挑拨式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即为了侵害对方,故意挑逗他人向自己进攻,然后借口正当防卫加害对方;

8、对精神病人或者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侵害行为实施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

9、对合法行为采取的所谓“正当防卫”行为。公安人员依法逮捕、拘留犯罪嫌疑人等合法行为,嫌疑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实行所谓的“正当防卫”。对紧急避险行为也不能实行正当防卫;

10、起先是正当防卫,但后来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此种行为,法律称为“防卫过当”,不属正当防卫的范畴。

综上所述,对正在进行的殴打进行反击,属于正当防卫,但是如果超过限度的,属于防卫过当,要负刑事责任,但应当减轻或免除处罚。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有什么区别? (三)

最佳答案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在于是否超过必要的限度,前者是对危害国家或者是公共利益,本人的财产或人身安全所实施的,不超过必要限度的制止行为,但是后者的话是超过了一定的必要的限度。 一、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有什么区别

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在于是否超过必要的限度,正当防卫,是对危害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正在实施侵害的行为采取不超过必要限度的制止性的损害行为。所谓正当防卫过当,是指采取的制止性行为明显超过了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法侵害人的重大损害的行为。

“不超过必要的限度”,是指以制止不法行为的状态为限度,不法侵害状态已处于结束状态,危险状态已消除。如:某人持刀行劫,被劫人自卫反抗,将行劫人打翻并夺下其所持之刀,刺伤行劫人,行劫人的不法侵害已被制止,不法侵害状态和危险已处于结束,制止行为的损害到此为止,为“不超过必要的限度”。

对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合法权利,每个公民都应积极采用这一权利与犯罪行为作斗争,因采用正当防卫维护国家公共利益、本人和他人人身、财产权利而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刑法在量刑时会依法予以减轻或者免予处罚。

《刑法》

第二十条 【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二、正当防卫规定是什么

正当防卫,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 第二十条规定,为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中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无限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而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仍然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当代的社会,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是存在明显的差别的,前者不需要承担任何的刑事责任,而后者的话需要为此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区别两者最为关键的就是看防卫是否超过必要的限度。

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有什么区别 (四)

最佳答案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的主要区别如下:

限度条件:

正当防卫:必须是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防卫行为在必要合理的限度内进行。防卫过当:防卫行为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重大损害。

法律后果: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防卫过当:需要负刑事责任,可能构成犯罪。

特别防卫权:

对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进行防卫,不存在防卫过当的问题,因为此时法律允许采取更为激烈的防卫手段。但对于不属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时,如果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则成立防卫过当。

总结来说,正当防卫是在必要合理的限度内进行的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而防卫过当则是防卫行为明显超过了必要限度,造成了不应有的重大损害,需要负刑事责任。此外,特别防卫权的行使也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

虽然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这些难题,积极寻找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云律目网希望怎么判定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能给你带来一些启示。